从四世同堂渴望到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
从《四世同堂》、《渴望》,到《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再到《金婚》、《甄嬛传》等,由善于讲故事的教父级导演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部部都很精彩,无论任何年龄段,他的作品都是大家抹不去的记忆。如今,他的最新作品《红高粱》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虽然收视飘红,可观众也没少挑刺儿。比如周迅被指“像江南女文青、太洋气”,朱亚文肌肉结实却少了“匪气”,剧集缺少乡土气息,故事细节的处理被网友挑出硬伤等。
针对这些质疑,本报记者采访到了正在拍摄《芈月传》的郑晓龙,他首次针对电视剧播出后的争议进行回应。他表示,《红高粱》是遵循莫言原著改编的,莫言给了很大空间。不过,郑晓龙也承认,与原著相比,电视剧的确缺少了乡土味。而对于如今呈现给观众的《红高粱》,他最大的遗憾是,“如果再多一点时间打磨剧本,恐怕会比现在好一点,现在能做到及格已经觉得不错了。”
关于《红高粱》这部剧能够及格,我就觉得不错了
“红高粱”这三个字对中国观众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电影走上世界的标志作品,也是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郑晓龙希望借着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唤醒年轻观众对电影版的好奇,激起观众去看原著的愿望。此外,为了向影版《红高粱》致敬,剧版《红高粱》也保留了电影里的经典场面——“高粱地”和“颠轿”,郑晓龙说这些经典戏不仅要拍,还要比电影拍得更精彩,观众可能别的忘了,这个场面忘不了。
记者:您是怎样注意到《红高粱》这一题材的?又是什么机缘接拍这部大剧的?
郑晓龙:这个题材是山东卫视来找我拍的,我当时看了编剧赵冬苓写的故事大纲觉得非常精彩,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关系设置巧妙,我觉得是能够做出一个有品质的东西,又因为是莫言的作品,最终决定拍摄《红高粱》。
记者:从筹备开机到杀青用了多长时间?压力大吗?
郑晓龙:通常拍摄一部电视剧仅筹备期起码就需要半年到一年,可《红高粱》却是个急活儿,从创作剧本到开机只用了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去年6月份才开始看到前几集剧本,但9月正是高粱成熟的季节,为了赶时间抢这个高粱周期,只好咬着牙开机,到今年春节前杀青,算算时间速度太快了。所以,按照我预先的估计,这部剧能够及格,我就觉得不错了。如果再多一点时间打磨剧本,创作上也再多一点时间,恐怕会比现在还好一点。
记者:《红高粱》是遵循原著还是颠覆原著?
郑晓龙:我觉得基本上是遵循原著的,特别是原著的精神。
记者:能解读一下电视剧秉承了莫言先生原著哪些精神内核吗?
郑晓龙:这个故事不管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就是讲人的生命力,最原始的张扬。莫言笔下的《红高粱》赞美了“人”、“山东人”,人的生命力,是一种对“人性”的赞美。
记者:将莫言先生的《红高粱》30年后再搬上电视荧屏对观众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郑晓龙:现在观众看电视剧已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的主流,把这些经典的作品电视剧化,应该会让观众对经典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借着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唤醒年轻观众对电影版的好奇和激起观众去看原著的愿望,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记者:之前电影版的《红高粱》,还有原著里,对于性的描写特别直白大胆,在电视剧的表现上,怎么来规避这方面的东西?
郑晓龙:我们还是躲开了一点点,毕竟电视是大众媒介,还是要点到为止,男女老少都在一个电视机前看,所以里面会有一点点的暗示,从镜头上和画面上,但是更多的是规避。
记者:电影版《红高粱》堪称经典,电视剧中颠轿、野合这两场戏是对它的一种致敬吗?
郑晓龙:电影版《红高粱》确实在当年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轰动,它是“文革”以后,文艺复兴的一个小标志。本来我可以不要颠轿、野合这两场戏的,但我觉得首先要致敬,这两场戏都是电影里经典的场面,观众可能别的忘了,这个场面忘不了。所以电视剧要保留这个,但不能完全重复,还要比电影拍得更精彩。比如颠轿,电影只是强调颠轿子的节奏感。我们加入了步伐的变化,把九儿和余占鳌的性格碰撞融入其中。
记者:又是一部60集作品,拍这种长篇电视剧是不是很累?
郑晓龙:确实挺累的,但电视剧总要有一定的长度吧。中国人爱看连续剧,像国外那种一集一个故事、两集一个故事的拍法,中国观众不是太喜欢,观众喜欢章回体的作品。
回应质疑 屋子里的戏剧冲突就叫“宅斗”?
或许是1988年的影版《红高粱》太过深入人心,也许是郑导的《甄嬛传》太过经典,《红高粱》难免会被拿来比较,比对原著,有观众说剧版与原著风格相比,脱离了影版的黄土味,美感陡增,但少了原著粗放张扬、蓬勃野性的生命力。对此,郑晓龙也承认,与原著相比,电视剧的确缺少了乡土味,但担心现在观众对乡土味比较浓的作品不接受,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了。和自己前两年的人气剧《甄嬛传》相比,郑晓龙说,很难比较哪个更好,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记者:前面播出的几集里,有的剧情不太恰当,比如娘没了九儿还系红头绳等剧情让人感觉不合常理。您作为导演对这些剧情当时有没有异议?
郑晓龙:电视剧要拍很长,总是要有一些新的内容加进去,所以要加个新人物、新的情节、人物的多样性多面性,这是电视剧的特点。我觉得观众都在拿电影和电视剧互相比,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电视剧和电影的创作方式不同。就以女主角九儿的形象为例吧,电影就是简单地表现她的生命力和欲望,但电视剧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故事和细节。像娘没了还系红头绳,这个我反复看了好多遍,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可能是不小心露出来的,如果我当时看到了,我们肯定不会要这个红头绳的。
记者:有评论说,剧版《红高粱》把原著的土地气息拍出了宅斗故事,您怎么看这种评价?
郑晓龙:我觉得有点可笑,难道屋子里的戏剧冲突就叫宅斗?宫里的矛盾就叫宫斗?可是戏剧总是要有矛盾啊。在土地上跟人斗?那就叫土斗。
记者:现在大家对剧版改编倾向“宅门戏”主要的争论点可能是在秦海璐扮演的大嫂这个人物上,她和九儿有大量的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是不是借鉴宫斗戏的经验?
郑晓龙:宫斗剧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但是冬苓说,《甄嬛传》对她多少还是有点影响,这里面讲的是两个不同的人生,最后这两个人还是走到了一起。九儿是在活自己,大嫂在活别人,她是抱着丈夫的牌位进门的,要当贞洁烈女,完全不符合人性,这也是她和九儿两个人的矛盾之处。最后两人和好也是在人性的认识上统一了,这一点恰恰符合莫言彰显生命力的部分。
记者:这部剧的台词有些地方用词比较现代,感觉少了点乡村、乡土的味道,这是改编剧本时特意为之吗?担心吃惯了细粮的观众接受不了土和糙的东西?
郑晓龙:对,我真的担心现在有些观众对乡土味比较浓的作品不接受,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北方的剧到南方就“水土不服”,这个问题我觉得确实摆在我们这些创作人的面前。怎么办?我特别喜欢有地方风味的这种感觉,但也担心现在的观众眼光更挑剔、更成熟,担心他们不接受乡土味的戏,这时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这个确实是摆在我们这些创作人面前的问题。
记者:对于朱豪三这个人物,有人说像《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是剧本提供的就是这样,还是在塑造时有意致敬?
郑晓龙:朱豪三这个人物,是高密县原来的一个县长,他是有历史人物原型的,叫曹梦九,在这个人物原型上塑造的朱豪三这个人,跟《让子弹飞》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过我觉得这个人物非常有意思,他是想做一个好官的人,但他真的就是旧时代过来的人,他的思想和认知有很大局限性,所以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我觉得这个人物是特别有意思的。
记者:《红高粱》收视不错,估计它能像《甄嬛传》一样创造新的收视高潮和话题奇迹吗?
郑晓龙:收视率高固然是,但还要看品质,重播率高可能对我来说更重要,我特别希望《红高粱》也能像《甄嬛传》一样不停地重播。《红高粱》和《甄嬛传》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我很难说哪个能超越哪个。干嘛要超越《甄嬛传》,《甄嬛传》是我拍的第一部古装,是一次探索,《红高粱》也是我第一次拍年代剧,也是探索。
夸赞演员 江南也有大妞,北方也有灵秀
一部好戏,除了剧本外,演员才是最灵魂的人物。对于自己作品中的几位“宝贝疙瘩”,郑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对亚文的表演是非常肯定的,他很像年轻时的姜文。对于周迅和“九儿”形象差太远的说法,郑导笑着替周迅鸣不平,“谁说山东女人就都大高个儿了?上海还出个姚明呢!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气质,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记者:因为巩俐版九儿把山东妞儿的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有没有担心体态娇小的周迅版灵气有余,野性不足?
郑晓龙: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江南的人有个儿小的,也有个儿大的,上海还出姚明呢。个儿大、个儿小不是最重要的,演员主要是气质上的接近,周迅身上有山东人的坚韧、不屈不挠的气质,掉坑里自己也能爬上来。江南也有大妞,北方也有灵秀。
记者:周迅演的九儿被不少观众觉得演成了江南女文青,特有文化,对此你怎么看?
郑晓龙:其实剧本里就让她变得有文化,有智慧了。因为电影里九儿没空间去展示,电影比较简单,直接表现她的那种生命力和欲望。如果九儿被抓到土匪的匪巢里,她没有点智慧怎么自救?所以她性格的多样性就会比影版要多。
记者:周迅这次的表现您满意吗?她有出乎您意料的表现吗?
郑晓龙:我对周迅的表演非常满意,她的表演,一切感情都从内心出发,用生命去演戏。在拍戏的过程中她从来不用技术手段,比如说什么催泪棒、眼药水,她全都是真的,我觉得周迅就是为演戏而生的一个人,所以她的表演非常精彩。她有些戏很出乎你的意料之外,比如说她从哪儿出来一笑我特别喜欢,发自内心的,我觉得既好看又真实。
记者:您怎么评价朱亚文的表演呢? 有观众说余占鳌匪气不足 。
郑晓龙:开始我听别人跟我说朱亚文演戏有点温,结果他试戏的时候爆发力很强,很像年轻时的姜文。什么是匪气?很多人说姜文骨子里有匪气,我觉得没有,他平时戴个眼镜,哪有匪气,他那都是演出来的。姜文不是土匪一样的人,朱亚文也不是,所以干脆我就弱化了这点。我不能让他变成一个杀人如麻的土匪,只不过说话粗声大气,直爽而已。
记者:您觉得剧里的小演员们演得怎么样?
郑晓龙:小演员里三岁的豆官演得特别好,演琪官的是《甄嬛传》里的小温宜公主,也不错。他们就没有太多的表演痕迹,让怎么演就怎么演,挺生活的,特别真实。而两个长大后的豆官、琪官稍微有一点点表演的痕迹了。
文/本报记者 李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受邀参加《中国好男儿》开播发布会 挑选未来男星,三评委口味各不同
全新组合亮相。本报记者 朱黎 摄 本报嘉兴讯(特派记者朱黎)随着各台四季度综艺节目陆续开播,周五黄金档竞争愈演愈烈,从“韩流”的全面来袭到逐渐成风的“虐星”趣味,观众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