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乡贤张治中

新安晚报 2014-09-13 04:36 大字

□木渔

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有一个人非常的特别,他就是张治中将军。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学校位于皖中丰乐河北岸的三里岗。因为距离丰乐镇仅三里地,班上多有家在镇上的学生。有一次课间,同学们正在议论乡里的逸事,突然间就有人说,“张治中是丰乐人呢。”

“书上不是说张治中是巢县人吗,怎么会是丰乐人呢?”我心想他肯定是自夸了,因为他的家也在镇上。可是,他竟然连张治中少时在镇上的一些生活都知道,而官方的报道则几无。这不由得让我心存了一丝迷惑。

当然,张治中之于丰乐镇,我第一的感觉是吃惊,但更多的是不信。此地如此的平常,竟会与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扯上关联?我后来才知道,那同学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有的时候,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是在不经意间进行着传承,就看你知道得早与迟了。

后三十年的某个夜晚,我在灯下读到了完整的《张治中回忆录》。书中详述了张治中在丰乐镇的少年生活。这是张治中自己的著述,而市面上诸多的记述都是以它为蓝本的。

按照张治中自己的话,他的父亲和叔父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巢县老家,来到巢湖西岸的丰乐河畔。他们在丰乐镇做的是篾匠的手艺。这也是张治中内心的一种自豪: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兼手工业者的家庭,不是世代书香,只有代代相传的劳动者的血液。”

史学家们一直在议论,张治中父辈从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巢县洪家疃村迈向水运便捷的丰乐镇,可能是他走向未来的重要一步。

张治中随父母长到6岁时候,开始了启蒙教育。他的私塾老师共有四位,丰乐镇李先生是张治中的启蒙老师。第二年,老师改成了叔舅父洪子远。张治中认为,叔舅父“都责极严”。尽管那时常有体罚的事件,但是张治中后来并没有归罪于叔舅父。忠厚的洪子远给予了张治中更多的是不畏艰难,永不苟且的人格历练。相比之下,丰乐镇的唐先生则是一个老好人。跟唐先生的这一年,张治中多是在丰乐镇西边的桂花墩上与同学嬉戏。张治中最后一位私塾老师是张来轩。这位张先生曾经感叹,张家这小子未来不可估量:“教了几十年书,才遇到这么一个聪明的人。”

提起张来轩,张治中满是感恩。张治中说,西峰庵的同学少游,是他童年最为惬意的时光。

1905年的时候,张治中虚岁已经16岁了,他第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合肥的考院。然而,秀才终究是未成。迫于家境,张治中在丰乐镇一家“吕德盛”号百货店当了一名学徒。那时,中国的时代变革已在悄然进行,大清的科举居然停办了,断绝了张治中来年的功名美梦。而张治中是个意志坚强的人,科举的无望并没有挫败他内心远大的志向,反而促发了新的生机。

张治中志气高远,意如磐石。在他的内心,丰乐镇学徒的生活并非就是未来。他在不断的流浪中寻找着自己理想之路。经人介绍,张治中去了扬州的十二圩。然而,第一次的扬州之行,竟是以欠下一屁股债作为结局的。那位祖母洪氏的族人非常的吝啬,在张治中返回的时候竟一笔一笔地记下了所有的花费。次年,这位洪氏亲戚派人找到了丰乐镇张家的篾匠店,父亲张桂徵最终还是凑齐了儿子欠下的13块大洋。

然而,在张治中的心里却没有记恨。张治中说,他爱他的乡人。每一次回到巢县的洪家疃,敬祖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宴请张氏、洪氏两姓的长辈,甚至连周围十多个村庄的长者都在邀请之列。

离开扬州十二圩的张治中又回到了丰乐镇。儿子的前程要紧,母亲为张治中东挪西借了24块银元,用于报考安徽测绘学校。张治中说,这不是钱,而是伟大的母爱,他深知这24块大洋的分量。然而母亲的含辛茹苦却居然在一次赌气之后付诸东流。原来,安庆唐公馆的唐启尧是丰乐镇人,人称“唐军门”。张治中随唐军门的本家少爷数人一起赶到了安庆。由于是同乡人,张治中也住在唐军门家里。而唐军门的二哥“唐二大人”并不知此事,偶然间遇到了,竟大惑不解:“你是什么人?他是少爷,你这穷小子配和他在一起住在这个公馆里吗?”

张治中回忆说,那时的自己,“像是晴天霹雳般打到头上”,“我宁可流浪死,漂泊死、冻死、饿死,不能被人家欺负,受人家侮辱,我决心要走。”张治中不堪受辱,立意返回。这是一次人格的争夺,也是一次志气的比斗。它的结果是破与立的辩证,它告诉张治中:从来依附不出息。

张治中终于从丰乐镇走向了更远的地方。

多少年以后,当张治中立在巢县父母的墓庐前,回想起母亲的话,不禁失声痛哭。那一日的长哭为的是母亲私塾门外静静的守候,为的是自己被体罚时母亲偷抹的眼泪,也为的是母亲临危前病榻上的谆谆遗教……后来,张治中专门请了于右任先生手书“咬口生姜喝口醋”的匾额悬挂于墓庐前的居室里,并配以思母联以示铭记:

“堂上春晖遗训在,人间慈母苦心多。”

有人说,张治中是以“和平将军”著名的。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张治中坚持对共产党不放一枪一炮,也曾在历次国共和谈中屡建功勋。而当民族危急时,张治中曾在南京浦口向蒋介石请命报国,遂任第5军军长兼第87师师长,后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对日作战。淞沪会战后第15天,鉴于战事的惨烈,张治中写下了遗书,托付好友铁道运输处长陆福廷:

“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谁说从来书生不刚烈,唯有武夫逞血性?这就是血色男儿的本性。它是来自于五千年中华文化长期的积淀,更是来自于张治中少时艰苦的品质磨练。

张治中还曾几度直谏蒋介石和毛泽东,旷古仅有。皖南事变后,张治中上书万言给蒋介石,痛彻国共的内耗,使仇者快,亲者痛。“文革”中,彭德怀元帅被打倒了,张治中不顾自己年迈久病,一纸帛书进言毛泽东,彰显人性大美的魅力。张治中的敢做敢当,不仅博得了蒋介石的厚爱,也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这些非常的举动非常人能为,但更是一个人坚毅品质的具体体现,它甚于武夫扛起的枪炮。这是对人民深深的爱,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自己处事的态度。

张治中在国家和社会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从广州的追随到北平的硝烟,还是从东海岸的淞沪战场到西陲的新疆戈壁,还有在陪都重庆的国共和谈,但凡足迹所到之处,皆是殚精竭虑,心里始终装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张治中深爱着他的家乡。

张治中说,“我怀念我的故乡,更怀念我先人的墓庐。离我的家,向北走不过百步,是我的祖父母、父母、叔父的长眠之所。我盖了一个小小三间的墓庐,我们叫做坟庄。我回乡时,总喜欢住在这墓庐里。”“我常回到故乡,这不但是一种休息的机会,也是我静心思考和接触民众的机会。”

在巢县的洪家疃村,张治中用自己的钱创办了黄麓师范学校。他还有很多造福乡邻的计划……

1932年,张治中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少时故地丰乐镇。

张治中在三里岗下轿步行,当时的爆竹声从三里岗一直响到镇上。这一回,张治中竟在丰乐镇小住了下来。一有时间,张治中就去镇上给学生们做励志报告,以自身经历勉励后学。张治中是慷慨的,他在半月内竟用去银元3000多元,多以周济乡邻。张治中还筹划在丰乐河上架一座大桥,以便利舒城和肥西两县的往来。但终因时局不宁,那座想象中的“治中桥”并未能付诸施行。如今丰乐镇的西侧,一座新的大桥业已通行,如果将军能有知的话,应感欣慰了。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汉高祖刘邦对于沛县的优待,引起了丰县人的羡慕。于是刘邦安慰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我觉得,对于张治中来说洪家疃就是其祖庐,而丰乐镇应是其生长地了。

去年底,我特意去丰乐镇上感受年味。只见两旁百货林立,古风犹存。我在寻找,哪家曾是张家租住的篾匠店,哪里曾是“吕德盛”号百货店旧址,那个给张治中起乳名“金犬子”的陈孝先呢……也许是往事太久了,我却没有任何的发现。也许,只有丰乐河堤的微风一直未变,让我还能感知那段历史的味道。但我知道,在此街巷间,曾经走出一位少年,他的足迹踏遍了整个中国。

张治中

张治中在国家和社会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从广州的追随到北平的硝烟,还是从东海岸的淞沪战场到西陲的新疆戈壁,还有在陪都重庆的国共和谈,但凡足迹所到之处,皆是殚精竭虑,心里始终装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张治中深爱着他的家乡。

丰乐镇

新闻推荐

高校改名风可以刹刹了

前段时间,有网友将韩国小姐选美大赛参赛者照片排在一起,发现最适合玩一款游戏——连连看。因为整齐划一的美人脸不分伯仲,更让人难辨雌雄。只是这现代整容科技带来的人工美...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乡贤张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