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拒绝“路人时代” 谢谢,请大声说出来

山东商报 2013-05-03 19:33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汶川地震后,绵竹市一位80岁老人手捧一个大大的“谢”字,感谢好心人的帮助。芦山地震发生后,类似的场景再次在灾区密集出现,人们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救援者的感激之情。曾几何时,中国人的情绪表达一向被认为含蓄而内敛,我们甚至被称为一个吝于说谢谢的国度,但在灾区这些致谢标语中,我们看到了最直接、最炽热的表达。

记者高家涛致谢标语从未如此密集4月24日,芦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五天。

两名新华社记者从宝兴县赶往芦山。途经一个小小的村落,几名孩子在道路旁打出“是你们,给了我们希望”的标语,向救援者表示谢意。

标语写在简陋的硬纸板上,字迹幼稚而笨拙,但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严肃而神圣。

其中一名女孩刚读初二,她对记者说,“我们觉得他们挺辛苦的,为了我们,很多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帮助我们。我们发自内心地想对你们说声:辛苦了!”

这只不过是芦山地震灾区众多感谢标语之一,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几乎所有赶赴现场的媒体都在报道中有对致谢标语的描述。

中年人、老人、少年,甚至刚刚学会走路的娃娃,他们手持简单制成的致谢标语,站在路边对救援者表达自己的心意。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皆有此类向救援者致谢标语的出现,只不过从未像芦山地震如此集中和密集。

一位志愿者在微博中如是描述,刚入雅安时面对时刻会发生滑坡的道路感到恐惧,有过中途退出的打算,但沿途的诸多致谢标语让她打消了这一念头,“不能辜负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灾区人们对救援者的感激之情并不局限于标语,在芦山地震重灾区太平镇胜利村,村民拿出仅剩的两枚鸡蛋为志愿者做了一份蛋炒饭,以表达感激之情,而村民自己则在吃白饭。

同样为表达感激之情,4月20日在地震发生后不久,灾区几名小学生自发在路边为过往的救援人员送水,诚挚而坚定的表情让人动容。此外,在芦山地震救灾中,爱心大妈邹光芹为救援官兵送鸡蛋,最美“送粥妹”、23岁的女孩岳艳为救援者送早餐的故事也感动了许多人。

他们,在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救援者的感激。

我们真的吝于说谢谢?

在2012年伦敦奥运前夕,英国国家旅游机构“访问英国”向英国酒店业经营者发放了一份指南,该指南上列举了在外国游客面前的各种注意事项。其中,在针对中国人的注意事项中表示:对表扬的话不要回答“谢谢”。相反,应该用否定回答来表示谦卑。

潜台词是,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表扬时,不喜欢说谢谢,更喜欢否定。谦卑只是一种态度,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不对赞扬自己的人心怀感激。

中国没有感恩节,但并不缺少感恩文化,相反,在这一方面,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

据考证,“感恩”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原文为“感恩戴义”,意思接近于现在的感恩戴德。

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热播,我们对于程婴为报知遇之恩舍子救孤的故事非常了解,但对于其后续并非十分清楚。《史记》记载,“赵氏孤儿”在报仇之后,对待恩人程婴如亲生父亲,在其辞世后,还刻感恩碑以怀念。至今,在河北井陉县北孤台村后的赵孤山,仍有“程婴祠”、“藏孤洞”等古迹,井陉孤山也因之成为中国感恩文化之乡。

我们在描述中国传统感恩文化时,最常引用的一句话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除此之外,“衔环结草”、“投桃报李”、“一饭千金”等关于感恩的故事、箴言比比皆是。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董事长兼总裁冯军建议设立中国感恩节,为人们搭建表达感恩的平台。针对这一提议,有评论说,相对于西方,中国感恩文化的特点在于“隐性”,人们更喜欢默默的付之于行动。对父母以孝,对师长以尊,对朋友以诚,对助人者以仁,皆是感恩的具体表现,“中国天天都是感恩节”。

“扶不起”只是麻木的借口不缺少感恩文化的中国,却在近些年遭遇尴尬。2011年10月,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拷问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事后,有人感叹,我们是否真的处于一个冷漠的时代?

与此同时,“彭宇案”之后的诸多“扶不起”事件也让人心生寒意。

2011年,停车搀扶摔倒老人的天津车主许云鹤被指为肇事者,一审被判赔偿10万元,该案再次引发公众对助人为乐反被诬的焦虑和愤怒。

不知从何时起,这些“扶不起”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救人有风险,伸手需谨慎”,似乎成为不少人的“共识”。“忘恩负义”并不局限于对萍水相逢的路人,媒体报道的一些救助者的遭遇似乎更证实了“世风日下”这一观点。

2006年,《重庆晚报》的一则报道让不少人唏嘘。重庆的李学林和沈玉珍夫妇30年来收养49名弃婴,为此付出了与亲生儿子反目的代价,但在这些孩子长大后,无一人回来看望二老,仅一个孩子寄回过200元钱,其余的音讯全无。

2007年,媒体报道了南京“慈善狂人”邵建波倾家荡产做慈善后,数百名索捐求助者纷纷以各种理由找上门来。十多名索捐者找邵建波索捐不成,一起跑到邵建波的七旬老母黄老太家中去索捐、吵闹,黄老太在纠纷后多次大吐血,一度病危。

……

在这里,别人的帮助成为理所当然,反而,理所当然的感恩不见踪影。

我们不是事件的当事者,所获得的信息只能是媒体的报道,或许事情另有隐情,也或许这些受助者有难言之隐。不过,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之后,即便有着诸多客观主观的干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是最基本的道德品格。

有网友表示,近些年之所以“扶不起”事件频发,根源正在于感恩之心的缺失,这些事例给人们造成一种暗示与联想,“救人有风险,伸手需谨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冷漠不是我们的传统,我们自小所接受的教育仍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耳闻目睹了这些事件之后,我们更应该重拾关于感恩的理念,否则,“受助者不知感恩”只能是我们变得日益麻木与冷漠的借口。

理想社会是每个人爱每个人5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最美劳动者华山清洁工的故事,他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悬崖下捡垃圾。其中一位环卫工人说,虽然工作危险,但每当有游客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时,他们就觉得值了,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受到了尊重。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在太多事情上习惯了理所当然,忘记了对付出劳动者的感激之情?比如,走在马路上,享受着清洁,我们是否该对付出劳动的环卫工人说一声谢谢?

一声轻轻的谢谢,并不能全部表达我们对于别人的感激之情,但对于助人者来说,却是种慰藉和尊重。唯有如此,助人——受到尊重——再次助人才会形成良性循环,而受助人者影响,受助者也会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否则,当我们习惯了别人的“本职工作”和“举手之劳”之时,我们的“举手之劳”也会被漠视,久而久之,我们才真正进入了冷漠的“路人时代”。

届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买单者。

日前,壹读杂志主编林楚方,在题为《理想社会应该是所有人爱所有人》的文章中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8年前的一个深夜,家人半夜生病,我打车去买药,司机说他知道一个地方,但我们到那儿才发现,药店已经搬走了。司机特别懊悔,连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去西单大药房吧,虽然远点,但那肯定有人值班。到达后,司机坚决不收钱,一直到下车,我们还在争。到下车时,我硬把钱扔进车里,他又给我扔出来,我又扔回去……然后我们再也没见过。现在来看,八年前那个深夜,在北京西单大药房门口,光明就站在那里。”

林楚方在文中说,“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爱每个人,一个不理想的社会,一定是每个人害每个人。”

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手,是爱。对助人者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也是爱。从现在开始,请对每一个为我们付出的人,大声说一声谢谢。

新闻推荐

路见不平一声吼 该出手时你去哪里了中国男人的“狼性”退化

深圳人杨武以他最不希望的方式火了,当自己的妻子被凶恶的联防队员凌辱时,他躲在几米外瑟瑟发抖。面对恶徒家人的百般谩骂与威胁,这个男性的举动匪夷所思。  &nb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