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农村“礼尚往来”: 收入1.5万元 “随份子”8000元
“随份子”金额大名目多
“去年收入5万元,人情份子钱花去2万元。”抚顺市东洲区石富村老汉王树绵说。64岁的王树绵和老伴耕种包括儿子的地共6亩,纯收入1万元,自己和老伴在附近市区里打工收入4万元。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人情费用大幅上涨。王树绵和同村的高聪等几个老汉告诉记者,20年前一次人情份子钱一般30元,10年前涨到50元,近几年逐步增长到200元。王树绵去年最大的一笔支出是外甥的孩子考上大学送礼2000元,最少的是本村一户办婚事,自己和老伴没去吃饭,随了100元礼;如果要去吃饭,100元就拿不出手了,就要随200元。
石富村有170多户近800口人,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0元左右,虽然人均耕地只有1.2亩,但因地处市郊打工挣钱方便,所以比较富裕,随礼的份子钱一般比附近收入低的村高出近一倍。
但也有一些并不富裕的村庄,人情费用也很高。地处辽北较为偏远的彰武县福兴地乡沙力土村的徐玉坤说:“全家年收入1.5万元,人情份子钱至少用去8000多元。”徐玉坤与儿子、儿媳妇一起生活,3口人有耕地不足20亩,种地年收入万元左右。
据了解,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生小孩、孩子上大学、盖新房、乔迁等都是辽宁农村传统的人情项目。但近几年人情的名目在逐渐增多,如新房上梁、孩子过满月、生日过寿等,都要传口信、下喜帖、办酒席。
礼尚往来“变味”有人借机敛财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农村的人情往来实属正常,但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很多人情是“被邀请”,本来不想凑份子却又无可奈何。
盘锦市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羊圈子镇马丈房村村民张铁军一家3口人,妻子有病不能干活,共4亩耕地,加上打零工和每月近400元的低保,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但就是这样的家庭,年随礼金额也超过4000元。张铁军说:“平常大家都帮我,人家有事我怎么能不去?!”
“被人情”绝非张铁军一人,同村生活的魏兴,由于患有结肠癌,因治病欠下外债13余万元。身为苇场职工每月工资600多元,除去保险拿到手的仅有490元,自己干不了重活,家里主要靠农村户口的妻子打临工、种地,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随礼就超过8000多元。魏兴说:“在农村什么钱都能省,唯独礼钱省不下,否则要被人戳脊梁骨,所以再难也不能欠人情债。”
由于人情份子钱成了生活中一项硬性开支,且开支较大,于是想办法收回来几乎成大家的共识,人情风逐渐陷入恶性循环。
“既然拿出去钱了,就要想办法收回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今年年初我母亲刚过完80大寿,原本只想自家吃顿团圆饭。但想到这些年拿出那么多礼钱,只能大摆宴席,请客吃饭。一天下来,自己、老母亲、吃饭的客人都很累。”
人情风盛行,人情费得来容易,少数人怀着不办吃亏、多办多赚的心理,巧立名目设宴摆席。有农民向记者反映,个别人家甚至维修房屋、盖大棚、猪马牛羊下崽都要办酒席,借机敛财。
人情风扭曲人际关系亟待降温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认为,现在人情往来金额大、名目多,已经扭曲了人际关系。因为礼轻礼重、有来无往而导致邻里之间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当然,现在也不能鼓励用激进的方式遏制人情风,但还是应该制定一些规矩,比如什么事人情费应该是多少,设一个限额。有条件的村可以重新设立红白理事会,建规立约、依规办事,为人情风降温。
(据新华社沈阳5月14日专电)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