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风马牛梁启超与胡兰成

兰州晚报 2011-05-30 18:14 大字

有一段时间,我迷恋于“五四运动”那些轰轰烈烈的人和事,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对于那些描写“五四”场景的书籍,也是经常翻阅。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周策纵的那本《五四运动史》,资料全,描写细,人物如在眼前。许多写“五四”的文章,主要是写运动,写那一天发生的事情,以罗列为主。循着这些千丝万缕的线索,我一点点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关于“五四”及“五四”影响的蛛丝马迹,有两个人物跳了出来,挥也挥不走,其中一个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晚清以来对中国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不用我赘言。胡适曾说过,民国前后几十年的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受他文章的影响的。我最先对他有所留意的是在十几年前,偶尔看到毛泽东有一篇文章,谈到康有为和梁启超时,我注意到,全国人民谈到这两个人,都是用“康梁”,独毛的文章里,用的是“梁康”。毛肯定是有自己的用意的,在中国,姓名的排序,往往体现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其实毛自己也被人排过一次序,那个著名的“朱毛”一词,大家都耳熟能详(我的电脑里打不出“朱毛”一词的连写,但愿这跟政治无关,只是我电脑的毛病)。

后来知道在“五四”这一天游行示威,跟梁启超有关。如果没有梁启超,“五四”的叫法,可能就会变为五七运动,或者其他日子的运动。“五四运动”的缘起是因为在当年的巴黎和会上,梁启超听说美国等列强即将同意日本在山东“承继”德国所拥有的那些权益。梁启超是当时巴黎和会代表团的顾问,立即致电在国内的好友林长民,也就是林徽因他爹,他后来的亲家:“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指那几个谈判的代表——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这一天是五月二号,林徽因她爹多聪明的人啊,马上会意,立即把来电通报给媒体,第二天北京的各界人士看完消息后,明白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已经完全失败了。北京的学生本来决定在一九一九年五月七号,即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天皇关于“二十一条”最后通牒四周年那天,上街举行反对政府媚日卖国的大游行,当又一次看到自己的祖国在巴黎和会上受辱的消息,当即决定马上举行游行示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场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比原定时间提前了三天,梁启超是始作俑者,是直接的挑动者。

后来我就开始留意梁启超,并狠了狠心,花巨资买了一套他的全集,那些书很多地方我都看得磕磕绊绊的,有些章节看不明白,直接就跳了过去,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篇著名的为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清代学术概论》,这个序洋洋洒洒五万多字,比蒋百里的原文还要精彩,后来只好作为独立的书来出版。这本书出版时,蒋百里又反过来给梁启超作序,这一路发生的事情真是精彩无比,民国年间的好多事,只能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清代学术概论》的最后一句:“吾著此篇竟,吾感谢吾先民之饷遗我者至厚,吾觉有极灿烂庄严之将来横于吾前!”读至此,我真有一种哽咽在喉间。因为自己的浅薄,我无法感知我的先民给我留下哪些伟大的遗产,更因为自己的无知,我往往在心里对自己的先民及长辈骂骂咧咧,前几日网上有一句话深得我的同感:“我曾经有一个做富二代的机会,可惜我爸没抓住”。我也曾经有一个做官二代的机会,同理,我爸也是没抓住。

一扯就远了,五四的事,都扯上我爸了。还是回到革命的现实主义上来。

“五四”,把政治搞成了一个不见血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要废弃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破除迷信,追求科学, 还有一点最关键,那就是反对旧礼教,追求自己喜爱的姑娘。说到追求自己喜爱的姑娘,我想起另一个人来,也就是我要说的另一个人,他叫胡兰成,他也写过一篇《五四运动》。

很多人烦胡兰成,一提起他就想到那是一个汉奸,除了勾引张爱玲,还勾引过无数的女人。我刚接触到胡兰成的时候,对他的书也是不屑一看,心想,一个汉奸,能写出什么好东西呢。这还真是受到了那些批判胡兰成的人的影响,我当时都没看过胡的书,就跟着别人下结论,人云亦云,这毛病可能还不止我一个人有,许多人都有。

喜欢胡兰成是看了他的《今生今世》,没看完就喜欢上了,一边看一边喜欢,一边喜欢一边惊叹,民国以来的文人,从没见过文章有如此漂亮的,挥洒自如,率性,从容,妩媚,没有杀气,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在他的文字里随处可见。他对自己写文章的态度:“打天下亦只是闲情,我此书能被当作闲书,有事时无事时可以常看看,即是我的得意了”。(《山河岁月》自序)。现在,我正在看他的书,我是他的得意之一。

胡兰成一辈子都是苦主。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穷困潦倒的状态下度过。他的最高学历是中学,可到最后也没有拿到那本中学的毕业证书,按现在时髦的说法,胡是自学成才,在他的一生中,既没有家世背景,又没有同学帮忙,既无师承,又无学历。好在绍兴人脑子活络,事业上虽然弄得一败涂地,情感上却也如鱼得水。他的一生靠的全是自我的拼搏,那句闽南语“爱拼才会赢”,就好像是为绍兴嵊县的胡兰成量身定做的。

简单地梳理一下胡兰成的一生,发觉那是一个极大的悲剧。他其实就是一个比别人多一点小聪明,情商稍高一点,但最后命运比别人更加坎坷的“绍兴师爷”。1906年胡兰成出生在嵊县的胡村,7岁入胡村小学读书,15岁随他的表哥吴雪帆去杭州蕙兰中学读了四年书,后因编辑校刊的事与校方发生冲突,临毕业前被开除了,所以最后他身上连中学毕业证都没有。19岁那年,也就是1925年的9月,他的父亲病故,一个月后他与第一任妻子唐玉凤结婚,婚后四处外出打工,以维持家用,结婚以后他和老婆聚少离多。第二年,在他20岁时,有了大儿子阿启。直到25岁,第二个孩子棣云才出生,26岁时玉凤病困交加而死,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胡兰成在老婆病死前一个礼拜出门借钱给她治病,直到老婆死那天,也没借到钱。当他听到老婆的死讯时,实在走投无路,再回过头去到两天前借钱不给他的干妈家,强行打开柜子,取了六十块大洋,才把玉凤的丧事给办了。玉凤死了没几个月,他的小女儿棣云也活活饿死了,这件事他是直到五年后才知道的。因为老婆一死,他就把家里的房子地产全卖了,作为路费,去广西打工了。留下可怜的一点生活费及一双儿女,让侄女青芸照顾。

胡兰成从26岁到30岁的五年间,在广西的南宁、柳州和百色等几个地方做中学老师,刚到南宁那年没找到工作,还生了一场大病,又是贫困交加,差一点死掉。后来找到工作后,生活上勉强能够维持,他于27岁时在百色与全慧文结婚。30岁时,因在《柳州日报》上发表文章,引起广西地方当局的不满,被逮捕,在监狱里坐了33天的牢后,被保释出狱,这时广西已经呆不住了。1937年,也就是胡兰成31岁时,他携妻子全慧文及儿子宁生回了嵊县老家胡村,这时他才得知女儿棣云早已死了。

1937年,对胡兰成也是一个坎。31岁前的胡兰成仅仅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四处抓狂、飘荡的小知识分子(如果称得上的话),靠教书谋生,并养活一家老小,之前他跟全慧文有了两个孩子,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只带了儿子回到嵊县老家,女儿小芸留在了广西。1937年初,他们回老家路过上海时,顺便去看望了他在南宁教书时的同事古泳今,这古泳今此时已是上海《中华日报》的一名编辑,看胡兰成生活那么困难,便约他为自己的报纸写稿,以便让他挣点稿费养家。胡兰成的这下半辈子的命运,全因为这一次约稿,改变了。

胡兰成在广西的五年不是白呆的,那五年是他专心读书,也是初学写作的五年,是磨刀的五年,打基础的五年,在广西时他把课余时间全用在读书写作上了,还恶补了那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并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西江上》,还寄给了鲁迅一本,希望得到指正。

查1933年4月1日的鲁迅日记:

晴。午后复施蛰存信。下午寄蒋经三以《一天的工作》一本。往内山书店,得《版芸术》(4月号)一本,五角五分。得姚克信。得胡兰成由南宁寄赠之《西江上》一本。得母亲信,三月二十七日发。

由此可见,胡兰成给报纸写两篇小稿子,还是游刃有余的。事情坏就坏在他的稿子写得不错,引起了报社社长林柏生的注意。

林柏生看上了胡兰成的才华,邀请他担任《中华日报》的主笔,胡兰成是因为要挣钱养家,急需得到一份工作,因为这时,他的负担更加重了,他与全慧文婚后已有了两个孩子,胡村老家的儿子及侄女青芸也需要他照顾,他此时家无余钱,身无长物,能进报社工作,对于他,已是最好的职业了,换成你我,周围有那么一大堆人等着嗷嗷待哺,此前因为家里没钱,一个老婆和一个女儿已相继饿死。而此时恰好有一个合适的工作邀请你去做,工资虽然还不算高,但还是能勉强养活家人,你我会不会考虑推辞?我想,是个男人都会去的,因为对于他这样无任何背景和学历的人,这是他此刻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延坪岛上炮声再起 韩军还击朝方“越境”炮弹 当晚双方再次相互炮击

去年11月23日,韩朝在延坪岛相互炮击。资料照片韩国军方说,一枚朝鲜炮弹10日落入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海域,韩国随后向“北方界线”朝鲜一侧开炮回应。 &nb...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