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城市昨天的足迹读李寿增文集《回眸》

兰州晚报 2010-12-20 00:11 大字

李寿增先生是报社记者。记者的职责,就是及时采访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记者的工作,则是用一支笔,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这些人和事的来龙去脉。一般说来,记者笔下的人和事,常常具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社会意义,而这“意义”往往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轨迹。记者笔端的“这些事”“有些人”,也许我们已经渐渐淡忘,但寿增在《回眸》中替我们记着,我们就不会忘记,这座城市便永远不会忘记。这,很重要——“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而,寿增的这些文稿,便具有了铭记这座城市历史前进脚步的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若时常看看昨天脚步的印记,就会明白今天该怎么走路。昨日的“新闻稿”其实就是最准确的“历史记录”。

单篇的新闻稿件刊登在报纸上,我们也许仅仅浏览一下标题便作罢了。但是,寿增将20多年来写下的、并在报纸刊登过的103篇新闻稿件汇编在一起,我们来集中阅读,便感受到了这些文稿内涵的厚重。寿增“回眸”个人的记者生涯,我们回顾城市历史的发展足迹,“今日彩虹”想必由“昨夜星辰”幻化而来。文集《回眸》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大概就在于此。

寿增曾长期担任政法记者跑政法口新闻,因而,他的《回眸》中,有关这条“生死战线”的文稿便占了很大篇幅。从呼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到鼓舞禁毒斗争;从剖析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案例》《撕开修车人的面纱》到歌唱《为了母亲的微笑》……寿增“回眸”,满眼刀光剑影、铁血警探、毒品大案、法医判断、赌博深渊、生死瞬间,无不令人警醒,无不令人慨叹。

寿增自谦、笑谈:“都是些新闻稿,豆腐块,易碎品、消耗品,时过境迁,没什么用了,不像你们作家,文章流芳百世……”。我却以为,此言差矣,记者的绝妙文稿,是历史的精彩记录,百年后人翻阅报纸,无不弥足珍贵。想想看,去图书馆查阅一张20世纪初期的《申报》,满眼都是历史风云,何等珍贵之至。同理,若干年后读你的《回眸》,难道不是同样的感觉?何况今日先睹为快,匆匆一阅间已令人顿生沧桑之感呢。黄遵宪曾说:“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黄公虽不无调侃,却也是至理名言。何况,作为记者,你已经发表了如此多的经过“审签”的新闻文稿呢?每一行文字,都可谓是历史的足迹。

《回眸》当然不只是雨暴风狂、血火洗礼的真实记录,也有柔情似水、生活情趣的生动描述。文集中《香兮,烤羊肉》的散文笔法令人垂涎欲滴;《假日,我们去远足》的旅行动议也让人动心;《餐桌上的艺术之花》恐怕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描写“餐厅服务的新开端”的机敏之文。而深度报道《铸碑慰魂记国仇——祭南京30万遇难同胞》笔力老辣则绝非一日之功。

令人惋惜的是,寿增“回眸”的视线似乎停滞在20世纪,后来的写作活动似乎停顿了。《回眸》记叙的人物事件虽不遥远,却看不见21世纪的壮丽风光了。这也许是寿增担任了报社副社长之后事务缠身,无暇动笔“跑新闻”使然了吧。我以为,寿增“封笔”是让人遗憾的“失策”。“立德、立功、立言”其排列顺序的意义是有区别的。印在新闻纸上的文字,用斧子也砍不掉。

此外,倘若在《回眸》的每一篇稿件之后标明发表日期,则更能凸显其历史价值。我猜测,隐去这些新闻通讯文稿的发表日期,是本书编辑想把《回眸》编成“散文作品集”,期冀读者把这些新闻文稿件当作“文学”来读的动机使然,却大谬了。

新闻推荐

日本外相宣布辞职 承认接受旅日外国人捐款

据新华社电 日本外相前原诚司6日因接受违法政治资金向日本首相菅直人辞职,菅直人接受了他的辞呈。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报道,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