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不是官场,是课堂一本堪当官场参考书的长篇小说
湖北作家刘醒龙,二十年前,一曲《凤凰琴》,让他几乎成了全国民办教师的精神导师,此后,他年年有佳作,时时有响动,比如近年的《圣天门口》《天行者》。转眼间,他又拿出了《政治课》。这是一部写官场的长篇小说,卷帙皇皇然,行文萧萧然。我不知道他有无从政经历,我知道的是他在湖北的一个小县生活到38岁,现任武汉一家大型刊物的主编。主编算不算官?按说不算,却是有行政级别的。也算是官罢。在《政治课》中,他写的是县乡一级的党政官员,延伸到了地区这一级,最高踩到了省级干部的门槛。刘醒龙写官场小说是有前提的,说是行家里手,并非过誉,十几年前,他写的大量的关于县乡干部的小说,曾风靡全国多少年。《政治课》可以说是个人的一次集大成。他不再津津于官场的细枝末节,而是着眼于政治文化的探索。如果把这部小说当成如今官员从政的一部教科书,肯定是不合适的,但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对待,却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
一个叫孔太顺的镇党委书记,在地委党校进修时,别的同级干部整天有分身乏术的应酬,有跑不完的关系,他却萧然一身,放眼望去,能认得的只有自己的影子,为了向人表示他也有社会关系,硬着头皮进了一趟地委办公大楼,哪间办公室都进不去,他只好在厕所躲了一会。每天,他不得不去门卫那里蹭开水喝。这期间,他出于天性的善良,救助过一个女孩。那时,他还不知道,门卫是地委书记的亲弟弟,在北方一个县当过检察长,因遭人报复,辞职南下,投奔哥哥。哥哥让他在地委党校当门卫,其实是为了让弟弟帮他观察考察后备干部,他相当于哥哥的地下组织部长,而那个女孩是地委书记的亲生女儿,地委党校学习结束,孔太顺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一大堆事都等着他处理,为职工和教师的工资,为农民的生计,绞尽脑汁,忍辱负重,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渠道,更不屑于去奔波个人的前途。省委党校青干班在县上招生,在同级干部中,他是最没有竞争力的,他缺少最起码的人脉资源,但,最后被选中的偏偏是他。这个班向来被视为党政干部的黄埔军校,出了校门,无不前程似锦。
在省委党校,孔太顺仍然萧然一身,举目无亲,别的同学都有分身乏术的交际,和永远也跑不完的关系,只有这个班的同学是他当下的和未来的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理论知识,更要紧的,是学会了如何当官。同屋是他上大学时睡在上铺的同学,也是抛弃他救助过的那个女孩的人,同屋大笔一挥,为他签批的大笔经费,在给同屋回扣时,他给自己扣下10万元……学业结束,别的同学个个都有发展,唯有他不升反降,带领农民种菜。他兢兢业业,亲自上街卖菜,和菜贩子打架。原来,地委书记是要继续考察他的。不久,升任县委专职常委。成为新任县长的当然人选。
表面上看,孔太顺是在学会了拉关系、明争暗斗、贪腐等等,是随俗了,入了“官道”,才官运亨通的。其实不是。当今的官场小说为什么普遍浅薄,正好浅薄在这里,充其量只是雾里看花,隔墙看戏。一位美籍华人学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人的技术”,说的是,无论谁,无论做什么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是第一位的。处理人际关系和拉关系是两回事,前者的目标指向是“人和”,后者拉起来的只是乌合之众,同林之鸟,顽童一个石子扔过去,便各自纷飞。人和,则是建立在基本道义基础上的合作,而所“和”的不仅仅是对自己有用的人,而是更广大的群体,是群体之和。而且,“和”的前提,既出自个人的本性善良,也出自对公众利益的考量,比如,孔太顺在工作实践中,民生始终在他的利益权衡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孔太顺看似因个人的随俗、变“坏”,而得到了升迁,实则,这只是“毛”,而非“皮”。他所依附的“皮”是什么呢,从大局说,上有组织纪律,下有众人眼睛;从个人说,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良好的政治人格,不是那种有奶就是娘,没奶,只要对自己有用,也要撮几口的官混子。小说中说他“憨”,这是天性,这种“憨”贯穿于他的整个从政生涯中,略无变易。因为“憨”,他常常能够不看上司的眼色,不计个人得失,说一些有利于群众的“憨”话,做一些造福于公众的“憨”事;因为“憨”,他能够舍得,比如,在群体事件的紧要关头,拿出自家的存款作抵押,从银行贷款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因为“憨”,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获取可观的政绩,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课》写的不是官场,而是课堂,孔太顺从党校课堂上学会了从政的普遍原理,在从政实践课堂中,消化,升华,凝结为带有强烈个人色彩,也更具普遍意义的从政经验,作者以体察入微的眼光,以绚丽恣肆的文字,将这些一一记录成册,从政者披览一过,或许,算是在《政治课》中上了一堂政治课吧。
新闻推荐
影院少 票价高 部分居民望“影”莫及 社区居民渴盼平价电影大餐
国庆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剑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米香》、《塔拉星球之战》等影片纷纷吹响“集结号”,而各大影院也都摩拳擦掌准备赚个盆满钵溢。但记者采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