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他们的电影人如何征战内地?
腾讯娱乐专稿 (文/A萌)
很多观众可能不会知道,我们小时候刷了无数遍的82版《少林寺》是内地香港的合拍片。也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到1997年香港回归,再到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内地和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开始摸索着如何磨合、共融和共赢。在此期间,香港导演们也在尝试着走出“东方好莱坞”,寻求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性,最后又无一例外地选择北上回家。
一、西征好莱坞,悉数落败而归
上世纪90年代起,吴宇森、陈可辛、徐克、王家卫、林岭东、于仁泰等等叫得上名号的大牌导演们前赴后继征战好莱坞,带出一拨“留洋”试水。然而很不幸,“水土不服”让他们无一例外地铩羽而归……
吴宇森大概算是在好莱坞混得最好的香港导演,从93年的《终极标靶》到03年的《记忆裂痕》,前后待了10年时间。他凭借作品《变脸》奠定了自己在好莱坞A级导演的地位,《碟中谍2》还曾一举拿下2000年全球票房冠军。
然而此后,身处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吴导还是败在了《风语者》和《记忆裂痕》上,他既不能让中国观众找回熟悉的侠义情怀,也不能满足欧美观众的审美要求。
除了王家卫的好莱坞孤本《蓝莓之夜》还能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他港导到了好莱坞都得清一色拍“命题作文”——动作片。
于仁泰、林岭东、彭氏兄弟、徐克只能在好莱坞最熟悉的灵异、动作题材上戴着镣铐跳舞。《曼谷杀手》、《弗莱迪大战杰森》、《地狱醒龙》都难逃恶评。
直到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EPA,这项协议给予了香港电影复苏希望的同时,也直接触发了香港导演的“北上”潮。截止2007年,“留洋”失败的香港导演们悉数归来,迎头赶上了这拨热潮,与他们在好莱坞的境遇不同,香港电影在内地找到了新出路。
二、广阔土壤上的紫荆花香
比起强行迎合好莱坞审美,香港导演的集体北上更像是美丽的紫荆花找到了合适的滋养土壤。内地电影产业不仅资金雄厚,票房市场跳跃式增长,在文化积淀、题材涉猎、审美意识等方面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香港抬头就是霓虹灯招牌,环顾就是排档里的众生,香港导演们就在这样的狭小空间内制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张力十足的港味电影,可是地理环境和题材的局限性也让其难以找到更大的突破。而内地壮阔的秀美河山和日新月异的都市发展犹如广阔的画卷一般展现在他们面前。
正如杜琪峰感叹:“大山大河,取景开阔”。
在经历过初期磨合的短暂阵痛后,香港导演们的优秀作品很快在内地广阔土壤上遍地开花。
杜琪峰的《高海拔之恋2》把港式爱情融入了香格里拉神秘壮美的如画景色,观众们惊喜地发现出现在内地无边美景中的郑秀文和在香港醉人霓虹下并无二致,一样美丽,一样能动静相宜地塑造人物。
徐克的两部“龙门”的成功都离不开孤烟接天,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
以往属于维多利亚港湾、会展中心、半岛酒店、青马大桥中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仍是一样地璀璨迷人。
《单身男女》中融合了苏州和广州标志性建筑的虚构大厦成了古天乐和吴彦祖竞相向高圆圆表达真挚爱意的战场。
除了取景的多样性,内地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香港导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内容。他们从神话传说、楚汉争霸、三国故事、明清宫廷中不断突破思维与技术的局限,和内地剧组们一起丰富着类型片的种类。
三,血脉相连的文化融合
CEPA签订十年后的2013年,合拍片已经占到了国产电影总票房的60%,这个比例还在一年年攀升。内地和香港的合作正式进入了持续发展、繁荣互利的轨道。更让人欣喜的是,合拍片不仅在人才、题材、技术手段上日趋和谐,文化上的水乳交融带来了更多积极的能量。
以前的《狮王争霸》、《唐伯虎点秋香》等虽然也是合拍电影,但仍以香港文化为主导。香港回归后,有着“同一血型”又更为丰厚的内地文化逐渐影响着香港电影工作者。深受西方文化、岭南文化影响的香港电影在回归后渐渐消除了文化身份焦虑,在“北上”的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身份确立,“娱乐至上”的创作理念也慢慢被“寓教于乐”取代。
成龙以往的电影往往描绘华人在异国的困境,而如今的《十二生肖》、《功夫瑜伽》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保护和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周星驰在保持着独有喜剧风格的基础上,开始在《少林足球》、《功夫》上表达对传统武术的向往,对恕人恕己的宽厚精神的追寻。又借《美人鱼》的动人传说探讨经济发展如何与环保共生双赢。
陈可辛在经历《武侠》的重创后发现大片之路走不通,掉头重回自己擅长的现实题材领域,开始培养自己的内地编剧团队,紧贴飞速进步的时代,聚焦精英们在发展浪潮中的创业史,拍出了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合伙人》。
与陈可辛经历过类似挣扎的徐克这几年走“技术流”路线,启用大量内地年轻演员,推出“新视觉武侠片”概念,2014年他的《智取威虎山》把样板戏拍出了侠义江湖味道,赋予了军人们一股豪侠之气。
刘伟强将用丰富的商业片拍摄经验把《建军大业》的辉煌历史生动地告诉现在的年轻人。
年轻一代的香港导演们表现同样亮眼,较之前辈,他们能更好融入内地节奏,不拘题材,擅长沟通,以香港相对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融入内地相对完整的电影美学。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醉后一夜》等作品已经能无缝接入内地文化,展现内地年轻人的青春成长和生活打拼。
以往我们会感动于《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这样的港式“兄弟情”,如今会被像《十月围城》、《湄公河行动》这样为国、为信念而勇于牺牲的“侠之大者”的民族气节而热泪盈眶。
合拍电影正从纯粹“香港制造”的《岁月神偷》中怀念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港式人文中开拓出更加广阔的文化价值。
我们还记得电影中的黄飞鸿在《西域雄狮》把宝芝林开到了旧金山,却有着四顾茫然的无根之伤。香港电影终于像黄师傅一样在这几十年中找到了回家之路,像春娇和志明的爱情故事一样从香港延续到北京,从寻根到牢牢扎根,找到了艺术和心灵最稳妥的归宿。
香江和长江流的都是一脉相承的血液,紫荆花也只有在深厚广阔的土壤上才能盛开得繁英满树。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推荐
懂小姐开八啦,我就是那个最懂娱乐的女童鞋!昨天杜海涛现身机场,身穿小棉袄短裤配拖鞋,头戴“军帽”混搭风,这种另类时尚让不少人大呼“看不懂”!其实,这些年杜海涛在穿衣风格上,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见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