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明星新闻> 正文

我国将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球上养蚕种土豆“月面微型生态圈”项目 明年将搭上嫦娥四号登月

华西都市报 2017-06-28 04:53 大字

我国将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面微型生态圈”项目 明年将搭上嫦娥四号登月 人类可以在外星球上做什么?

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讲述了一个场景,滞留在火星上的宇航员依靠种土豆独立生存了500天。

在外星球上种土豆,看似非常遥远,但你也许并不知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技术就要将这一切变成现实。

2017年6月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在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透露,明年年底,嫦娥四号将搭载中外共11个科学载荷登月。其中包括一个突破性的项目——重庆大学牵头的“月面微型生态圈”,一个装载有土豆种子、拟南芥和蚕卵的微型生态系统。这个项目也将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进行生物实验。

6月20日在重庆大学,“月面微型生态圈”的总设计师、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深空中心”)副主任谢更新,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程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目前主要工作是理清技术上还有没有遗漏,反复实验,排查问题。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风险控制。”

月球种菜

在外星球打造生态环境

在人类航天活动中,植物上天已不是新鲜事。根据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王铮介绍,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将玉米种子发射升空并成功回收。此后,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植物栽培实验基本成为航天活动,尤其是宇宙空间站的标配。可以说,太空生命科学研究一直是航天研究的热门领域。

“我们国家的这次探索是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谢更新教授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与美国去年NASA空间站开出的“外太空第一朵花”不同,“月面微型生态圈”项目是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比离地300多公里的空间站要远得多。

“空间站是一个人类可以生活的环境,植物肯定能生长。”谢更新进一步解释,月球是一个无大气、无水、无生命活动,内部能源近于枯竭的死寂世界,想要在这个真空、辐射强烈、重力微弱的环境下养蚕种菜是不可能的,所以“月面微型生态圈”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可供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

月球基地

中国已经有了长期规划

45岁的谢更新,是深空中心的日常事务负责人,也是“月面微型生态圈”项目的总指挥。这位精干的教授在拿到湖南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后,紧接着又去美国深造,并拿到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博士后学位。2013年,谢更新跟随改组后的深空中心来到重庆大学,并开始研究月球就地资源利用(ISRU)的课题。

在月球上做生物实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月球移民”。不过,谢更新告诉记者,大面积的月球移民其实并不现实,“这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几乎很难实现。”但在月球上营造一个“据点”,“不但可以,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中国一直在进行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的预先研究,尤其是月球基地,在本世纪就有实现的可能。谢更新表示,对于建月球基地,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长期的规划。

“月面微型生态圈”作为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它的成果关系着人类是否能在月球工作生活的问题,还能为未来建立月球基地做准备。

全球直播

不只科学实验,也是科普

重庆大学的“月面微型生态圈”项目,能参与到嫦娥四号这样重大的国家航天工程中,源于2015年春天,国防科工局的一个决议。

2015年3月12日,国防科工局宣布探月工程加大向社会开放力度,准备将嫦娥四号任务打造成为开放的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应用平台,鼓励社会和公众参与。“我们(深空中心)在大会小会上也呼吁,(航天)工程不能只是中国在月球上落个脚印,挂个国旗,还要做研究做探索,不能老跟随国际先进技术,还要引领国际。谢更新说。

2015年底,国防科工局联合多个部委发起了名为“我心向月”的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拟从中挑选中国月球探测后续任务科学载荷的备选方案。重庆大学选送的“月面微型生态圈”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这个项目就是想探索一下(动植物)在月球上的生长过程,想验证月球表面自然光照条件下和月球的低重力、强辐射环境下,植物生长发育的情况,验证月面光合作用效果。”谢更新说,除了创新性以外,这个项目在科普传播上也有突出的优势,“届时,这项生物实验将通过小型照相机,向全球直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重庆报道

新闻推荐

张天爱化身“羽族”

女报讯九州奇幻巨制《鲛珠传》已确定8月4日登陆全国院线,征战暑期档。影片汇集了王大陆、张天爱、任达华、盛冠森、王迅、赵健等演员,共同演绎一部全新的九州传奇。近日,该片放出重磅猛料,曝光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