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明星新闻> 正文

那些原作者答不对的阅读题

滁州日报 2017-06-05 08:20 大字

[摘要] 那些原作者答不对的阅读题

段思平

“挖了那么多‘坑\’的考题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你肯定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怀疑:一边做着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一边想,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不仅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作者也有。近些年,屡屡见到有文章被选入语文试卷的作者,以玩笑的口吻说,自己去答,也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

关于文本的语文教学,频频遇到类似的困境。那么,教材编者的解读、考试出题者的思路,与文本原作者的意图,是否应该高度一致呢?或者说,教材或阅读题,能不能超出作者意图的范围呢?

传统的“文本观”认为,作者是文本的权威,是作品意义的构成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题让作者答不出,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应打破作者对文本意义的垄断。川端康成曾指出:“只要作者一搁下笔,作品就以自身的生命力走到读者中间去。作品如何起作用,就任由邂逅的读者去检验了。”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甚至干脆写了一本书叫《作者之死》,认为“文本诞生后,作者就死去了,不再有解释权了”。

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经常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譬如电影《大话西游》,被学界誉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假如就此出一道试题——“论《大话西游》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让导演作答,相信周星驰大概也会两眼一抹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原作者答不对出题者就自己文章所出的阅读题,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原作者创作时的主观想法,不一定就在文本中实现了,也不能将其视为对作品唯一的解读。

当然,当前阅读题中的一些提法,也的确值得商榷。我们常见的考题问法有“作者在某一句话中表达了什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这实际上有将出题者思路强加给原作者的嫌疑,在逻辑上难称严谨。这就提醒出题者,在题干论述中规避这些窠臼,采取更加客观的表述与问法。

语文教育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我们希望能有开放的、直指心灵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用相对标准化的答案来进行评价。但这实际上不是阅读题本身的错,而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一纸试卷的问题。阅读题大抵已经“尽力”了,通过试卷去测试学生,已经很难再有太多创新的空间;我们呼唤的是,除了考试题之外,多一些评价的办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提升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

新闻推荐

台湾张翰升级当爸爸 妻子怀孕时被曝劈腿约炮

林利霏和张翰(资料图)台湾张翰宝宝出生据台湾媒体报道,日前林利霏40周产检,医生还开玩笑说吃完粽子再生吧,爸爸张翰也在过完端午后跟宝宝喊话:“粽子吃过咯,可以准备出来了。”果不其然,过完端午节后,女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