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明星新闻> 正文

吕碧城终身未嫁缘于师生恋? ——读黄克武《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张国荣(右江区)

百色早报 2014-10-15 22:45 大字

 

坊间有不少传言,说与南宋李易安(清照)齐名的近代女词人吕碧城(1883~1943年)之所以终身未嫁,其原因是她恪守与严复之间的恋情。

近日,黄克武先生《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一书亦持此说,他认为,严、吕之间“彼此均对另一方有爱慕之情”,“惟两人或许恪于师生礼法,未敢逾越。在他们内心深处或许一直存在公、私情、礼之战。”我以为,这显然是出于对资料的误读。

据有关文献载,严复(1854~1921年)福建福州人,年十四即以文章受知沈葆祯(1820~1879年),沈葆祯于晚清是与林则除齐名一代显宦,又是林则除嫡亲外甥兼乘龙快婿,福建水师均其一手创办,与左宗棠并称“中国船政之父”。光绪二年(1876年)严复官费留学英国海军学校,与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同窗。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严复后四次在其家乡福建、顺天(今辽宁)参加乡试,欲博功名而名落孙山。1879年夏严复学成回归国内,因“沈伯乐”此时已殁,遂无人用其才。当其沉沦下僚之际,李鸿章(1823~1901年)招其到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总教习与总办,先后长达20年。

严复因认为“北洋当差,味同嚼蜡”,于1900年后移居上海,后受直隶总监杨士骧之邀,往来于津门讲学。民国后受聘为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监督、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参政院参政等。亦就在此时期,严复通过天津《大公报》经理英敛之结识了吕碧城,那时严复55岁,吕碧城25岁。严复与吕碧城,名分的确有师生情谊,此点在当时亦广为人知。同时在严复许多家书之中,亦披露了严复对吕碧城的赞扬、关心与呵护。如在《与甥女何纫兰书》中,严复以称赞的口吻称:“此人(指吕碧城)年纪虽少,见解却高,一切尘腐之论不帝唾之,又多裂纲毁常之说,因而受谤不少。”这里所说的吕碧城“见解却高”,就是说她有自己做事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性格张扬激烈,为此受到种种非议。字里行间,流露出严复对她的同情与关照。但吕碧城之所以学佛弃世前对严师念念不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严复乃是吕氏一生真正且惟一承认的“受业恩师”。严复对吕碧城的影响,主要是思想、学说或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942年初夏即将弃世的吕碧城在香港写的一首七律中得出来——

 

祸水洪荒破太空,伊谁多译但西东。争知饮灼传天演,犹自伤麟怨道穷。门仰高风曾立雪,墓埋奇气欲城虹。惟怜燕许如椽笔,未作仁言溥大同。

诗中,吕碧城对自己早年跟严复所学的诸种西学已完全背弃。这说明吕碧城之所以最终选择花落佛门,并非道教、儒教……而是她学佛经典后百般考量后心悦诚服之举。此外,吕碧城终身未嫁,还与她心高气傲有关。在严复给其外甥女何纫兰第十八封信中,就对吕碧城的执着性格长吁短叹:“碧城心高气傲,举所见男女,无一当其意者……吾常劝其不必用功,早觅佳对,渠意深不谓然,大有立志不嫁以终其身之意,其可叹也。”

 

由此看出,吕碧城之所以“终身未嫁”,并非烙守与严复的师生恋,而自有另外的主、客观原因。

新闻推荐

媒体曝张柏芝被追求超半年

Martin与张柏芝

 

据香港媒体报道,张柏芝与谢霆锋离婚后,逃离香港娱圈洗尽铅华,带两子先移居加拿大,去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