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断想 □张国荣
(资料图)
一日,余与友人踱步江滨路,友人见余白发满头,乃笑曰:“张先生,汝白发丛生,视之黑白相间,实有损形象,何不进美发店染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友人一句不经意之语,竟勾起余无尽遐想。
发,东汉许慎《说文》释曰:“根也。”清段玉裁、朱骏声注曰:“顶上毛也。”古时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意谓人之头发及其近邻胡须,乃是父母所赐,除脱落部分外,大抵要相伴人之一生,故保护好头发,乃“孝”之头等大事。于是,人与生俱来之头发,被赋予道德礼仪负荷后,几千年来,无论是俗世众生还是虔诚教徒,围绕着神圣黑发,演绎出一出出悲欢离合之故事——
一头秀发或决定人之命运。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所吟之“卫子夫”,当年不正凭一头稠美黑发赢得汉武帝百般青睐而当上人人称羡之皇后么?所谓“卫后兴于鬒发”即指此事也。头发与命运的联系,成为后来人护发之堂皇依据。于是乎,一个人倘在不经意间突然长了白发,那摆在他面前只有二途:一是“拔”,二是“染”。关于拔白发之趣闻,史书有不少记载。唐冯贽《云仙杂记·却老先生》载:“王僧虔晚年恶白发,一日对客,左右进铜镊,僧虔曰:‘却老先生至矣,庶几乎!\’”王僧虔戏称镊子为“却老先生”,表明这镊子的功能是专门用来拔白发、以换回老人青春的。然白发是难“拔”尽的。明宋濂《镊白发》诗云:“白发如青草,剪已竟还生。草青能变白,发白不复青。人生须知会有尽,紫马驼钱沽酒倾。”与此同时,“拔”白发还会产生痛楚,因为人活到白发丛生时,头发已由浓密转为稀疏。倘再用镊子大力拔,那定会越拔越少,尤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染”。据史载,西汉王莽乃我国古代第一个染发之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记载王莽于灭亡之际将须发染黑的故事:更始元年(公元23年),时局危如累卵,灭亡近在旦夕,王莽欲自示外安,以期稳定政局,安抚人心,乃染其须发,立杜陵史谌女为皇后,然好景不长,只过了几个月,假黑发之窃国大盗王莽便做了刀下之鬼。以后,染发者时有所见,《宋书·谢灵远传》载,有个叫陆展的人为讨好小老婆将自己的白发染黑,可惜没起什么作用,未几,白发复长。于是召来文人何长瑜写诗讥讽:“陆展染须发,欲以媚侧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复出。”在何长瑜看来,把变白之须发染黑,简直是愚蠢至极,因为,“平生常笑愚公愚,欲栽坠齿染白须。”(陆游语)在人的一生中,要干的事还很多,何必将时间白白浪费在染发这一百无一用之事上呢!
其实,头发是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变色的,少黑老白,白久则黄,此乃自然规律所使然。须知,白发标志着人已到了受人尊敬的自然年龄,敬老乃吾国传统道德之重要内容。于古代,敬老之政策优惠,兹举其要者计有:免除赋税徭役;享受“杖”(拄杖行走)之待遇,所谓“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是也;“不擒二毛”即鬓发斑白者有时可免做战俘……
然而,白发毕竟是人衰老之标志,政策再优惠亦无法抵消青春不再之无奈。无怪乎,浪漫如李太白,面对白发亦喟叹“高堂明镜悲白发”;豁达如苏东坡,亦因“早生华发”而自嘲“多情应笑我”;矢志报国之辛稼轩,因功业未成而浩叹“可怜白发生”。这一切都表明,“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晚唐杜牧之诗句道出了白发之固有秉性——不分贫富贵贱,该白就白,毫不留成。然事实证明,白发并不可怕,人心理年龄衰老方是最可怕的,留恋青春惧老乃人之常情,克服此心理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抓紧时间大干一场,让生命于有限之年大放异彩。君以为然否?
新闻推荐
吴建豪 吴建豪婚后亮相某明星脱口秀节目担任主讲人。吴建豪节目现场回忆F4青春记忆,讲述飞机上恶搞仔仔、被疯狂粉丝围攻座驾险被推翻、被粉丝强吻等趣事。而谈到对3位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