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失联”多日终回应在个人官方网站自称诺贝尔奖得主
当地时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歌手兼诗人鲍勃·迪伦。被瑞典媒体称为“诺贝尔文学史上最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球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揭晓新闻发布会上瑞典学院常务秘书萨拉·丹尼尔斯就表示,一直在联系鲍勃·迪伦本人,但对方一直没有响应。
奖项揭晓几日后,鲍勃·迪伦本人仍然没有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出任何回应。一直特立独行鲍勃·迪伦引起媒体的各种猜测,英国《卫报》甚至报道迪伦会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上,诺奖揭晓当日,鲍勃·迪伦恰在美国举办一场个人巡回演唱会,然而整场演唱会结束,他对获奖一直只字未提。瑞典学院常务秘书萨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都在积极联系,对方经纪人作出的回应也很友好。我们一直在作多方的尝试,但至今为止没有联系上他本人。我们会一直尝试。”
然而,迪伦多日的“失联”使瑞典学院也失去了耐心。据瑞典电视台17日报道,瑞典学院表示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已成既定事实,经过这几日的努力,瑞典学院已经决定将放弃联系迪伦本人。
就在正当大家以为迪伦不会对诺奖回应时,记者发现迪伦的个人官方网站18日作出了更新:在网页上一处并不显眼的位置——“迪伦的书”一栏下的“迪伦歌词:1961年至2012年”标题上添加上了大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鲍勃·迪伦首次以自己的方式对获奖的一种回应。
相关阅读
鲍勃·迪伦的文学身份
鲍勃·迪伦的文学建树究竟有多高?
我们知道,对于整个“二战”后的欧美文学及文艺,“反战”几乎是一个全球性的创作母题。其中尤以文学、流行歌的表现最为迅速和强烈。这其中,以文学中的“后期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和鲍勃·迪伦等人开启的民谣、摇滚乐的成就最为杰出。《让我死在自己的脚步声里》就带有这类创作明显的特色。
如果说《让我死在自己的脚步声里》还带有着反战文学的明显特征,作者在《暴雨将至》里所展示的视野,无疑更具备全球性,全人类的灾难与悲哀,我们的世界何以沦落至此?人类以何疗伤自处?鲍勃·迪伦在这里,显然已经比他诗歌上的导师兰波、维尔伦、狄兰·托马斯要走得更远。他甚至比他诗歌中的兄长金斯堡要更具拯救的情怀。据说金斯堡听到此歌,曾为之流下了泪水。而当年聂鲁达见到鲍勃的歌后,生发出要把它们译成西班牙文的想法。
正是具有这样胸襟的歌词,使得鲍勃·迪伦的影响在近二十年并未衰减。《暴雨将至》写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前夜,但2009年底联合国哥本哈根气象大会依然将其选用作为了非官方主题曲。需要指出的是,鲍勃·迪伦的这些民谣之所以流传甚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缘于其词作深刻的想象力,而非那些动听却过于简单、有时甚至是过于雷同的吉他和弦。□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尴尬!我咋这么倒霉? 当地时间9月1日,威尼斯电影节开幕,中国女星梁镜珂出席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首映礼,因为裙子过长,梁镜珂在红毯上跪地摔倒,引来各国媒体纷纷
糟糕!失去平衡……囧!跪在红毯上了……尴尬!我咋这么倒霉?当地时间9月1日,威尼斯电影节开幕,中国女星梁镜珂出席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首映礼,因为裙子过长,梁镜珂在红毯上跪地摔倒,引来各国媒体纷纷抢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