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音乐> 演唱会> 正文

电视剧《小别离》折射出的是教育焦虑

齐鲁晚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郭梅

在被玄幻剧“霸屏”的暑期档,电视剧《小别离》意外出现,在两家卫视和一家视频网站播出没多久,就成为话题之作,在豆瓣网上获得的评分达到8.3。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产剧获得的最高分。

《小别离》引发热议,固然因为几位主演的精彩演技,但更重要的是它对现实的关注。它以小留学生为切入点,探讨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教育话题,触动了当下的热点和痛点。小别离,小切口,辐射的却是整个社会对孩子成长教育的种种反省。也正因为如此,在网络IP当道、现实主义缺席的当下,它的出现以及围绕它产生的热议,有着特别的含义。

毫无疑问,电视剧《小别离》是“现象级”的,因为它将镜头对准了当下社会正愈演愈烈的低龄留学潮。相对于“亲子剧”这个标签,我更愿意把《小别离》称为都市家庭伦理剧或情感剧。它改编自鲁引弓的同名长篇小说,准确地说,是改编自《小别离1》。毋庸讳言,从文本扩容为电视剧,内容的相对稀释也是在所难免。比如三个家庭的社会层次、孩子学习成绩的设置,表面看有利于故事的编写和主题的凸显,但其实并不完全代表当下整体的教育现状,反而有单一化、刻意化之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主题深层次的展现。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过于巧合,这在表面看来是为了帮助电视剧剧情快速推进,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略微经不住推敲。但观众仍然给它打出了近期国产剧少见的高分,可见是瑕不掩瑜。在当下充斥了玄幻剧的荧屏上,《小别离》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它如同一架显微镜,伸入三个家庭,表面上看是在说要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实际上却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因此,作为当今通俗戏剧的主流品种,电视剧《小别离》不仅在李渔认为必备的情节性上超了标,而且并不像李渔本人的作品那样有情节而无品位,换句话说,并不像李渔的戏那样失之于高格调的缺失。故事的明快节奏和人性的脆弱、羸弱形成有机律动,是“小”与“大”的结合、“内”与“外”的结合,也是“纵”与“横”的结合。如果说原著作者以智慧的眼光和圆融的思维较完美地实现了自身二十余年媒体经历的文学化,以小说的形式实现了与公众的对接,那么,同名电视剧以看似平常实则奇崛的专业技巧成功实现了小说的电视剧化,坦然面对更多的公众,更接地气——自首播以来,该剧吸引了众多粉丝,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生——他们本来是来看TFBOYS的,没想到却看到了说出他们心声的方朵朵和张小宇,立刻锁定了《小别离》。

这也就是说,除了剧中家长们的职业、脾性各异,言行比较符合设定人物的身份、性情和故事场景,形象比较真实可感以外,《小别离》在初中生形象的塑造上也较立体丰满,偷偷写小说,偷偷去听偶像的演唱会,偷偷把同学的宠物抱回家,偷偷隐瞒测验的成绩……这些当下孩子们经常干的事情,在剧中不仅得到了细致的表现,还得到了某些家长一定程度的宽容和谅解甚至纵容。这对于小观众来说,不仅真实性很强,令他们产生很强的代入感,而且他们还仿佛看到自己的妈妈像“海清”一样不断唠叨孩子卷面上不太好看的分数,更希望自己的爸爸像“黄磊”一样,偶尔偷偷地找借口把孩子从课堂里“救”出来,去游乐场!这也许是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他们放松减压的上佳良方,会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记忆。编剧借剧中人所揭示出来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理念,不仅直击人心,亦发人深省。

《小别离》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目送》。如果说学习目送孩子长大成人的背影是为人父母者的必修课,那么,别离则是人生的必修课,不仅可以是本剧的主题,即父母与孩子的别离,也可能以其他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除了生离还有死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家庭是社会的折射。显然,题目里的“小”和社会形成对立统一体,反映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触及当代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挣扎和不甘。该剧承袭了原著主题的敏感性和当下性,以小见大,力图一窥低龄留学潮之一斑而见当下社会之全豹,从寻常小人物、市井人家入手,折射时代的大变局以及众生百态,暴露人性的软弱,也不回避社会现实。

(据《文汇报》)

新闻推荐

欢乐一家子

本报小记者(编号:010704)、牡丹区实验小学六·二班周佳馨我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我那一家子人可是各具特色,现在我隆重向大家介绍:歌星老爸、暴脾气妈妈和爱变脸的我。歌星老爸。我的老爸是一位音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