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音乐> 演唱会> 正文

“红豆”百年红 传承是关键

南宁日报 2013-12-06 13:28 大字

新加坡戏迷大多数是老年人。

11月30日,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刚刚完成新加坡演出,又马不停蹄地在南宁剧场举办折子戏专场演出——这是南宁“粤剧月月演”的一个环节。如果说赴国外演出,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南宁粤剧影响力,那么具有公益性的“粤剧月月演”则是培养新市场,吸引年轻人进入剧场,传承古老的粤剧传统。记者在新加坡采访时发现,南宁和新加坡两地在传承粤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举办“公益演出”

当晚演出前,研究院向观众发放了一纸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喜欢的剧目、喜欢的演员等,目的是为了调整今后演出方向,总结此次“粤剧月月演”的经验。

“粤剧月月演”自今年8月开始,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演出模式,即南宁剧场提供演出场所,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负责演出剧目,即剧场费用和演出费用都是内部自己消化,具有公益性质。由此,演出票价低廉,从而吸引年轻人进入剧场。记者发现,目前已经演出的5场中,粤剧演出观众不再以中老年人为主体,大部分都是高校大学生和老师。研究院工作人员陈鸣介绍:“观众主力年轻化的表现,正是广西粤剧培育新市场、传承粤剧文化的一个新变化。”

同样,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也在推广公益性粤剧演出,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王兆辉介绍,牛车水人民剧场地段不错,历史悠久,是新加坡十分老牌的剧场,因此十分受演出团体的欢迎,“像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老一代歌星、闽南语歌星都喜欢租借剧场举办平民演唱会。但我们对这方面管理比较严格,如果演唱会太多,就会损害我们的戏剧氛围。我们更倾向于举办戏剧演出,比如从中国邀请沪剧、潮剧等演出团体,当然,粤剧是我们的主打。”王兆辉还表示,牛车水人民剧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管理单位是基金管理委员会,各方面开支大部分来自财团、公司以及老板捐款,管委会的人员均为义工,由社会各界人士担任,没有一分工资。“所以,我们的演出也具有公益性,虽然物价一直在增长,但我们的票价15年都没有改变,就是希望能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戏剧文化。”

培养“娃娃观众”

粤剧亦称为“南国红豆”,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加坡粤剧市场大、戏迷多,但不可回避的是,戏迷大多数是老年观众。演出期间,记者在牛车水人民剧场看到,95%以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一些行动不便的戏迷还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来看戏。在南宁,乃至广东、香港等粤剧地区,也同样存在“观众老龄化”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担心:以后,我们还有观众吗?

问题不可回避,只能努力去改变现状。11月23日晚,记者遇到了前来牛车水剧场看戏的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创办人蔡碧霞女士。蔡女士介绍,她正致力于在新加坡各小学推广粤剧。“随着时代的变迁,粤剧内容与音乐逐渐加入了当代的元素,但要真正让粤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开去,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提高他们对粤剧的兴趣,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我们不指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粤剧演员,只希望他们能喜欢上粤剧,传承华族(记者注:新加坡将华人称为华族)千年传统文化,成为粤剧未来的观众。”

同样,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在传承粤剧方面也从娃娃抓起。早在2010年,就在横县的横州中学、横州镇一中、横州镇中心学校、百合镇中心学校等成立邕剧、粤剧传承基地。今年4月启动了“粤剧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演出59场次。此外,还推出了儿童粤剧《老鼠嫁女》,在校园大受欢迎。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儿童粤剧要走传统的方向,保留舞台上最吸引人的戏服、道具、头饰、布景;粤剧的音乐、唱段也是传统的,词却是新编的,唯一不同的是题材,这类的题材更受孩子的欢迎。蔡女士也告诉记者:“我看过你们在新加坡演的《老鼠嫁女》,我们也希望效仿这种做法,在校园推出更多的儿童粤剧。”

本报记者莫俊 文/图

新闻推荐

打亲情牌吹怀旧风

歌手姜育恒11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携手“纵贯线”运营网络,在北京 、上海 、广州 、西安 、太原等13个大中城市举办“我和我的朋友”——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