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生存现状:我拼尽全力 却输给了性别为女

澎湃新闻 2019-12-20 08:48 大字

一个女孩长大有多难

她可能因为性别筛查不能来到这个世界

可能遭遇猥亵骚扰早早凋零

可能在结婚生子之后被迫离开心爱的岗位

樊胜美、母职惩罚、荡妇羞辱

每一个专属女性的词汇

背后都是千千万受害者和他们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关于性别歧视的新闻层出不穷

高考录取、校园招聘、职场天花板

《请回答1988》仿佛是每个女生的缩影

另一方面,勇敢、杰出的女性不断涌现

从芬兰34岁女总理

到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伊拉克少女

无一不喻示着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女性正在面临怎样的生存困境

性别歧视是否不可被理解和逾越

// 本期问吧题主 //我是张畅,媒体人、节目策划人,曾策划伊藤诗织的演讲,也专访过《82年生的金智英》的作者赵南柱。《82年生的金智英》为何备受关注?为什么女性的身体和性在当下依然受到苛责?近些年我介入女性话题时,有何思考?关于女性问题,欢迎一起聊聊!

▍职场不欢迎女性?

Q:当代女性,到底以组建家庭为主还是以打拼事业为主?两全其美有多难?

A:婚姻和家庭,尤其是生育,对于女性在职场上的影响是存在的,并且在生育制度和福利保障尚不完善的今天,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无论是面试阶段,企业对于聘用的经济考量(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一些婚育年龄的女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处在就职的弱势一方);还是在职业上升期,女性的事业因为生育中断,甚至是终断;还有在育儿期间,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挑战,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女性的工作。相信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一个丑化董明珠的仿妆视频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优秀女企业家,你居然关注她长相显老”

一个丑化董明珠的仿妆视频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优秀女企业家,你居然关注她长相显老”

还有一个现象是,那些真正在职场长期立足,威望很高的领导层,女性的比例相对少,即便是有,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掩盖女性的身份,来得到更广范围的认同,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女强人”。我们不说“男强人”,而说“女强人”,其隐含意思就是:女性生来扮演弱的角色,所以强就是额外的褒奖。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我们推敲的。当然,我们身边也不乏家庭和工作平衡得不错的女性,但这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建家庭也好,打拼事业也好,在社会制度还有待改善的今天,更多是被解读为个人的选择,即:选择自己能够承担的,选择自己渴望活成的样子。虽然鸡汤,但或许只能如此。

Q:对于学生来说,很多专业就业上是不招聘女性的,女性的岗位男性可以没有门槛地就职,而女性的岗位本来就相对少,那就业岂不是更残酷?

A:根据《2018年女性职场调查报告》,女性整体薪资收入比男性低22%,投入家庭的时间比男性高15%。从女性和男性目前从事的工作岗位看,确实存在明显的性别职业优势领域,女性主要从事与客户和财务有关的业务,其中行政/后勤/文秘、销售、财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是女性“四大岗位”。而男性优势岗位是技术、生产加工,尤其在“技术岗位”,男性占比最高且二者差距最大。运营、设计、市场/公关、产品等则属于更加中性的岗位。在护理、教育等通常认为是“女性擅长”的领域 反而常常偏好录用男性、形成反向歧视

在护理、教育等通常认为是“女性擅长”的领域 反而常常偏好录用男性、形成反向歧视

Q: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女性解放的步伐算是迈得比较大的,从五四新文化到建国再到改革开放,女性地位上升,思想逐步解放,随着经济独立财务自由,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持续,但是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属于男权据优势的发展状况,并且在官本位主体的中国这种趋势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个人短见,不知道您认可吗?

A:认可。从晚清的“兴女学”,女子进学堂,反对缠足,新式婚姻的倡导开始,到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妇女能顶半变天”的意识形态宣传,确实为男女平等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性别筛选造成了中国严重失衡的新生儿性别比 即使在二胎开放的当下,“香港验血”等渠道也并未断绝

性别筛选造成了中国严重失衡的新生儿性别比 即使在二胎开放的当下,“香港验血”等渠道也并未断绝

但是到今天,“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对受侵犯的女性进行“荡妇羞辱”(将受到侵犯归咎于女性自身的举止或穿着),比如“处女情结”(认为女性的第一次必须留给结婚的伴侣),比如羞于谈论女性的身体和性,并且将其污名化、物化、客体化,以满足男性的性幻想。还有男性拥有多个伴侣被认为花心,而女性则容易被上升到道德、遭受攻击。这些差别化的对待都是今后需要改变的地方。在男女平等、彼此尊重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被定义的“自我”

Q:为什么和男性相比,女性总是被更多的标准束缚和评判,诸如对外貌、对性格,为什么总要求女性做到“无可挑剔”?

A: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女性作为男性附庸而存在的父权社会传统和由此导致的一系列观念。第二,男性作为个体的不自信。第三,由于女权主义思想的兴起,男性因感到自己可能会变得“毫无用处”而产生的危机感。但如果平心而论,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比如财富、地位,比如性格等等。

Q:在成长历程中,女孩和男孩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了女孩和男孩性格的巨大差异,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和男性的事业发展,这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

A:认为女孩子就要乖,要可爱,要顺从,要懂得知足和忍耐;认为男孩子就要阳刚,要勇敢,必须担当和强势,在这样固定思维下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会或多或少扼杀一个人的个性,让那些不符合这些特质的孩子被迫接受行为上的“矫正”,甚至仅仅因为与众不同而遭受校园霸凌。台湾歌手吴青峰曾多次回应攻击自己“娘"的言论

台湾歌手吴青峰曾多次回应攻击自己“娘"的言论

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家长,学校,老师)警醒的:我们需要规定一个人的行为和特点吗?一个人的性别真的需要他或她必须展现某种特质吗?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狭隘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之后,虽然符合了普遍意义上的期待和规定,但他们又会如何正视自我,如何对待两性关系呢?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Q:男穷养女富养,这是不是性别歧视,观念迂腐?

A:传统的说法是:男穷养,才能努力自立自强;女穷养,才能不受诱惑。这种差别化的教育暗含的意思是:女性更易受财富的诱惑,男性更容易受财富的腐蚀。这种以性别划分品性的养成是有问题的。无论穷富,教育的任务,都是要树立一个人的自尊,鼓励人的独立。曾热播的《我的前半生》 讲述了家庭妇女与职场女性走向人格独立的过程

曾热播的《我的前半生》 讲述了家庭妇女与职场女性走向人格独立的过程

Q: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的进步,女性会越来越多的不结婚,或者即使组成了家庭,也会选择“丁克”?

A: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男女性别关系的观念变化,女性的角色界定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家务、育儿这样的家庭活动不再单单属于女性的职责和义务,而需要男女双方协商,平衡,投入。女性的价值也不必建立在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上,她们可以自主自由地选择是否恋爱,是否结婚,是否生育。此外“冻卵”,试管婴儿,甚至今后更先进的科技,或许有望将女性从生育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婚姻不再是必选项?

Q:为什么女博士会成为剩女?

A:1.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剩女”这种称谓,但是它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到了适婚年龄的女性,会被认为是“剩下的”,这种说法将女性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是男权主导的社会所特有的两性观念。

2.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之下,会认为女性,无论是在薪资待遇、职位,还是在学业成绩、阅历等客观条件方面,如果优于男性,那么将会威胁男性的性主体和社会主体地位,于是这部分女性在传统意义的两性观念中反而处于劣势地位。在一些相亲角 甚至出现了女生隐瞒自己高学历的情况

在一些相亲角 甚至出现了女生隐瞒自己高学历的情况

3.社会学中有一种说法或者普遍规律,简单讲就是一等男倾向于找二等女,二等男找三等女,三等男找四等女(这里的“等”不是严格意义的等级或阶层,而是根据普遍认为的婚恋条件,是为简称,不涉及歧视),因此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等女和末等男,也许就是你所谓的“女博士成为剩女”。

4.所谓的男强女弱、女强男弱,如果从家庭内部的协调、男女双方的意愿出发,达到内部的平衡是最完美的,而不要怀抱先入之见,默认一方压过另一方就是理所应当。希望男性和女性都不必因为自己的学识和学位经受社会的偏见,学历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品行,和男女之分更没有关系。

Q:不知道题主是否看到过知乎上一篇知名回答,那些不结婚生子的女性到底怎么样了?

A:知乎的回答我没有看过,但是“不结婚生子的女性到底怎样了”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公平。为什么不去问:不结婚生子的男性到底怎样了?我至今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人们对于没有生育后代的女性总怀有更强烈的偏见,认为她们精神和生理都值得关怀或质疑。结婚或不结婚,生子或不生子,只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短暂的一生中做出的一次选择,和其他所有人生选择一样,后悔与否都只关乎个人。其他人没有资格评判。其实我更关注的问题反而是:婚姻这种制度,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好吗?生育本身,会给夫妻双方的个人和关系带去怎样的影响?

▍歧视:我们都是受害者

Q:作为普通人,如何帮助推动性别平等?

A:希望有朝一日,当我们在电视或其他公共媒体上谈论婚恋和生育时,女性的年龄不再是她被指责和被过分关注的理由。当有人遭遇家暴时,她勇敢地站出来,你或许没这么勇敢,但至少不要质疑她为什么不离开,为什么要忍受。当有人说自己遭受了性骚扰,甚至性侵犯时,你也许没有能力将施暴者绳之以法,但也请不要说这样的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穿得那么少难怪会……因为相貌、穿着、身材、阶层、地位、性格,都不能构成一个人遭受侵犯的理由。在美妆博主宇芽家暴案中 家暴男的前期、学生、男性朋友都站出来为受害者作证

在美妆博主宇芽家暴案中 家暴男的前期、学生、男性朋友都站出来为受害者作证

当我们在公众的范畴指责女性的生理问题,或者拿这样的问题开玩笑时,要知道她们不情愿如此,却无力改变。是不是再谨慎一些?再怀抱一些同理心?很多时候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是一些小事,它们日积月累,形成了变革的力量。

Q:请问你怎么看国内被一部分人带偏的所谓田园女权,女权是要同权同责还是同权少责?之前关于警察院校男女招生比例引发的争议,我认为是男女之间生理差异使然,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是歧视女性?想请问一下你怎么看,谢谢。

A:一些营销号宣扬的田园女权是以女权为由,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推卸义务,将一方视作无差别的整体,认为男性就应该为女性做N件事,做不到就会污名化男性。通过这样的传播进一步固化一种女性形象(吃饭时不用买单,不能干体力活,谈恋爱不花一分钱,男人需要有车有房,让女人拎包入住,被疼爱和宠爱才是真正的爱情等等),实则是让那些真正独立自主、有思想和想法的人反而噤了声。这极大地加大了性别双方沟通的成本,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消除结构性的失语毫无益处。

Q:虽然一些传统的封建思想逐渐消融,但依然有很多人对女性群体极不友好。怎样更好的解决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思想和相亲市场中对女生的苛刻要求现象呢?

A:思想和观念从来都很难一蹴而就地改观,社会现象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扭转的。好在你提到的这两种现象,据我观察主要集中在上一辈人(六七十岁以上)身上。上一辈人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和局限,常常认为:在家庭中,女性就是不如男性,女性太有出息是不值得鼓励的。而当这群人在为自己的儿女寻找另一半时,必然会投射这种观念。这一代人的思想已经非常难改变了,能够迎来改变的是年轻人。他们自由和独立,懂得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彼此尊重,就好了。虽然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新闻事件都警示我们:我们距离这一步依然任重道远。

新闻推荐

高姗:舞台关了灯 我还在等掌声

记者|唐远 张雯一李诗涵李佳润 编辑|宋喆2019年的夏天,高姗参加了《明日之子》第三季的录制。在那个隔绝了外界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