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故乡渺渺
越溪河从合什流下来,进入了观音。这是广义的观音,包括沙沟、凉风、改进、观音、徐家及周边辐射的古罗、万菁等地方。这些地方很漂亮,樊曙在《越溪记》里描述:“自龙沱至鱼溪,一往静深,间以石梁,苍松半岭,翠竹连冈……曲曲如游武夷,潺潺如下严濑。”
我的家乡在古罗,即属于广义观音的范畴。一色的浅丘,“有长延之曼坡,有旷渺之平陆。桑麻蔚蔚,粳稻芃芃”。
那么,狭义的观音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先有观音庙 后有观音场
张家塆古城址,位于观音乡张家塆,俗名“衙门坝”,前临百谷溪,东距越溪河约1000米。“衙门坝”是越溪河两岸少见的大坝。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1958年大搞“园田化”时,在坝内掘出柱础、条石及残砖断瓦。今在田边、土坎中还有厚重砖瓦和带钻痕的条石遗露地面,坝沿一块名“牛粪池”的小丘地中,尚可拾得唐至宋代的各种陶、瓷片。
———摘自《宜宾县志》巴蜀书社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这是史料可查的最老观音的样子。
张家塆古城址指的是原归顺县县城。历史上,原本是没有归顺县这个建制的。《舆地广记》载:“故归顺,唐圣历二年分县置,以处生僚,乾德五年省入僰道县。”
西晋末年,蜀郡连年战乱,“城邑为空,野无烟火”,于是从云南、贵州引僚人入蜀,“十余万落,布满山谷”。至南朝后期,宜宾地界多被僚人占据。唐圣历二年(699),从县分出岷江以北今越溪河流域的柳嘉、观音、泥溪、古柏、隆兴、李场、高场、永兴、白花的大部土地,专门安置僚人,并取名“归顺”。一直到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归顺县并入僰道县,持续了268年的时间。县治所“衙门坝”的准确位置,在今观音镇小学校校门外南部兴城、南部豪庭一带。
县名叫归顺县,设县衙的地方叫“衙门坝”,那么,观音一名,是一直就有,还是后来才取的?这个还真不好说。民间倒是有个“先有观音庙,后有观音场”的说法。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第一代移民到来的时候,插占、垦荒,人们在龙泉山上的荆榛丛中发现了一座小破庙,内有泥塑观音像一尊。由于这一发现,遂得名观音。同时,又发现了邓、李、朱、郑、林五家人。于是,大家一起披荆斩棘,开荒耕种,建房定居。从那时起,到解放前,龙泉山下,沿越溪河西岸顺河走向,渐次建起了街道长度达1千多米的观音场。
据李世庄先生《杂说远去的故乡》载,从上场到下场,除民居、店铺、市场外,还分布着众多的宫观庙宇:上场口黄葛树上面(今叙州区三医院宿舍处)有土地祠;今叙州区三医院门诊处为老南华宫;今镇政府里面有天主堂(保存基本完好);今农业银行宿舍处有文武宫;今农村信用社处是禹王宫;上石梯处为财神宫;沿和平街往下,左边有三圣宫;再有南华宫;天主堂与南华宫之间,三圣宫的后面,直到越溪河边为观音公园;龙泉山上(今观音镇初中教学楼位置)有观音寺;江西湾(今观音镇初中下操场)有万寿宫;文星山上建有文星书院;观音大桥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东西两岸各有一座青石牌坊和红石牌坊;东岸桥头下游一点(今银河花园小区位置)为王爷庙;下场还有一座贞节牌坊(因有此牌坊,此地名叫牌坊坝);从贞节牌坊过十王店到凉桥,桥头有魁星楼……
观音的志士乡贤
一条明净的越溪河从观音场缓缓流过。在河水的浸润下,这一方土地富饶而美丽。因文星书院及佛道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重知识,尚教化,耕读传家。
观音场走出去很多优秀人物,比如郑佑之、赵一曼,还有长年生活在观音场的蓝又新、何怀犀、曹淮江等人。
蓝又新,即蓝奕秋,又名蓝元翥,字又新。教师。毕业于翠屏书院。他长期从教,功底深厚,学识渊博,在观音一带很有威望。当年观音的文化人、社会贤达、名流大多都是他的学生。他的诗文清新可喜,洋溢着蓬勃朝气,充满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比如即景诗一首:“景帷一幅挂南天,半蔽山原半蔽川。虫鸟争鸣丝竹好,水滩激斗鼓锣喧。露红万点燎空际,翠竹千竿缀浅原。最喜东方红一线,装成景秀舞婵娟。”
何怀犀,又名何慕、何甦(sū),1897年生于涪陵。他先在叙府联中读书,后入绵阳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1935年,他离开军队来到观音,任区“书记”(秘书),后接受赵宗儒、廖仁华的聘请,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1938年至1942年间被中共地下党吸收入党。1948年,为开辟雷(雷波)、马(马边)、屏(屏山)一带为游击区,党组织派他去屏边抗建垦场,利用他与吕镇华是同学、同事关系做兵运工作。1949年5月12日,何怀犀返回观音,一早,吕镇华指派廖质彬以枪口走火为借口,将何怀犀打死在家门口的屋檐下。何怀犀在观音十余年,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他长于演讲,又能写会画,文笔清新流畅,全无酸腐味。观音小学的校歌就是他写的:“灿烂的彩霞闪耀,太阳的光辉普照。文星皎皎,越水滔滔。看呀!这自然的美景,青春的欢笑,勉之吾曹,莫把光阴空负了。”
曹淮江是威远正西镇人。从少年时代起,即跟师学木匠,他头脑灵活,善于观察和思考,凡事肯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渐渐显示出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他还学习绘图、设计等。定居观音后,曹淮江办了一个方圆木厂,既是住家,又做木器,同时承揽修建工程。解放后,作为手艺人,他成为观音供销社的职工,在评定工人级别时,被评为七级,为宜宾地区最高级别两人之一。1949年以前,十里八乡,凡具新式意义的建筑,基本都出自曹淮江之手。观音场上,如正街上的天主教堂、越溪河边的中正堂、南华宫侧的工字楼等;观音附近,如征远金瓜楼郑家大院、隆兴李定之住房、大桥(今翠屏区双谊乡)临山一侧10间店房等。曹淮江人生中最传神的一笔要数修建观音天主教堂。1932年,法国神甫余斯托为修“洋式房子”(观音人把天主教堂叫“洋式房子”),托李定之在成都物色施工人员。李说:“何必舍近求远,你观音就有曹淮江。”曹不愿干,神甫也说中国的建筑水平低,观音无人能做。于是,曹淮江负气将工程承担下来。曹淮江任掌墨师,图纸由刘铸华绘制,石头从杨柳滩取来,木材从沙沟的跳墩滩采来,砖瓦石灰从荣县新桥运来,泥木石工用本地的33人。两年后,一座一楼一底的礼拜堂和一幢神甫与翻译人员的宿舍建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鹏)昨(5)日,宜宾市政协就“宜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掘与传承”进行重点视察,并举行座谈会。市政协主席...
宜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