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这样办 学生受益多
王宇介绍科创作品。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5月12日,在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学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里,科创辅导教师王宇一一展示学生的作品,说到精彩处简直停不下来。
柳嘉职中是唯一一所位于乡镇的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在远离文化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带,却自发生成了一个创新教育的中心,王宇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变化。
成功转型源于兴趣和坚持
王宇1986年毕业于宜宾师范学院,之后被分配到柳嘉教初中数学、物理。于1985年将高中改制为职中的柳嘉职校,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突出,10多个教师里仅一两个是专业教师。为此,王宇通过自学和培训等方式,改行做了电子教师。
“好在上学时就对电器感兴趣。”王宇说,有兴趣、有好老师引导、有成品出来,早年这些经历让他“转型”颇为顺利。
但学校设备跟不上就很头疼。比如要做一个“装配稳压电源”的实验,但学校没有变压器,只有托人到成都成华区去买。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变压器十多元,王宇的工资也才几十块,没钱多买几个,只有学生轮着使用一个变压器。
2000年左右,学校和富士康公司联合办班,王宇也到深圳的厂家接受了两个月的手机维修培训。“最深刻的印象是辛苦,加班多,但流水线上的工人工资涨幅有限,晋升空间也不大,工人流失率高。3年后这个班停掉了。”王宇说,这种情况更坚定了他们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观念。
参加比赛磨砺技能扩展视野
2000年以后,各级科技创新比赛兴起。王宇和同事们、学生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第一次参赛的作品“地震报警器”就获得宜宾市一等奖、四川省二等奖。
这与学校支持和校园整体氛围分不开。
“作为职校,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农学专业要自己养猪喂鸡挖鱼塘,枇杷结果了,学生还拿出去卖掉;床、围墙、护栏坏掉了,学生拎着工具就能上……”校长蒋小川说,老师想上新项目,比如黄酒酿造,就可以用入股形式筹建,生产、教学、研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010 年学校买了雕刻机,之后陆续购入了激光切割机、数控车床、3D打印机等。有些零件手工很难做出来,用3D打印就大大提高了从图纸到落地的效率。
在这些条件支持下,学校的一个参赛作品“主电路快速检测仪”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下个目标是全国一等奖。
不过,通过参加大赛,王宇也清楚认识到,他们的科创集中在电子领域,生物、计算机等领域则完全没有优势。
王宇说,下一步农学专业的教研资源也将往科创这边发力,在樟油提取、嫁接、育苗等方面争取有所突破。尤其宜宾樟油产出占全国七八成,大公司收购村民提炼的粗油,但村民使用的方式是较为原始落后的。“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农村柴灶烟雾净化器,就是服务于樟油的初加工的。”王宇说。
培养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
终其一生,每个人都在不断遇到问题,有人回避、有人妥协,但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蜕变和成长。王宇认为,科创就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整个社会福祉的过程。
很多学生的创意源自生活实践,因而生动且极具生产指导价值。譬如,有学生发现农村的画眉、麻雀等鸟儿啄食水果、作物种子、粮食,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察觉这些鸟儿对绿色光线很敏感之后,他发明了声音、激光结合的驱鸟器。
“我们这个科创兴趣小组已成立近8年,每周二、三、五下午训练,学生有好的主意,大家就一起想办法完善,把想法落实。”王宇介绍,旅游专业的学生张慧敏从视频上看到有沙发罩固定器,于是想到,可否发明床单固定器?大家就真的焊接了一个固定杆,效果还不错。这些年,从学校走出了不少企业家。
很多职校专业老师也是终身学习的典型。从黑白电视教到彩电,从显像管教到液晶屏,王宇自己就是这样边学边教走过来的。他希望通过言传身教,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这样学生才有更强的竞争力,用学习和劳动为自己挣得理想的生活。
新闻推荐
位于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的大地坡双拥文化公园,于2019年4月建成,占地300余亩,是目前宜宾市占地最大、城市人口最聚集的城市...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