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党龄,她这颗红心永不褪色

宜宾晚报 2019-07-18 11:08 大字

53年党龄,年近8旬的陈昌荣老人,现在还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丈夫在单位分的房子里。自2015年老伴儿去世后,她便独自居住。小小的房间,陈旧的家具,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陈昌荣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她知党恩,感党恩,热爱本职工作,热心公益和慈善,为地震灾区和困难职工捐款捐物。一提到邮政系统的“陈嬢嬢”,领导、同事和邻居们都赞不绝口。

■ 危难之际党援手

陈昌荣,出生于宜宾县(现叙州区)泥南乡火箭村,今年79岁,家里13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所以从小就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那个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帮家里挣工分,我一学期只有一半的时间在读书,还考了第一名,保送初中。”家庭贫困的陈昌荣12岁才和弟弟一起上小学。成绩优异的她以为学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想到却与保送初中失之交臂,学业止于小学。

由于小学成绩好,毕业后,她担任过团支委,教过幼儿班,还在泥南乡公社整理过文件。1959年7月,因工作出众,陈昌荣进入了泥溪邮电支局,从事话务和营业工作。1960年7月,她又调到宜宾县邮电局从事电报、营业工作。

到邮电局工作了几年,陈昌荣和同事相处融洽,可是,家人却从来没有到单位看望过她。这种反常引起了单位的注意,立即组织人员到她家进行调查了解。一进家门,调查人员看到一群孩子围坐在桌边,但桌上却没有像样的菜。经走访了解,陈昌荣家境贫寒,随时断粮,但她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当时她每月工资只有8元,还要拿一半补贴家用,自己经常吃不饱。

陈昌荣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言语中透露着深深的感激,“领导回去后,就给我们家申请了补贴,那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母亲常说,是党给了我们家土地,现在又改善了我们家的生活状况,一定要让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党,回报社会。”

■ 甘于奉献心向党

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陈昌荣凡事都积极认真。在凤仪工作时,当地不时会有老虎下山侵扰居民。每到这时,她总是和当地政府同志一起,拿起火把冲在前面,把老虎吓回山中。在凤仪发生的两次森林火灾中,她也是冲锋在前。

四十多年前,一次她回家帮忙干农活时,由于操作不慎,锋利的镰刀戳进了右眼,眼球当场破裂。虽经及时救治,右眼还是失明了。组织的关心问候,让陈昌荣备感温暖,更加坚定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出院后,陈昌荣没有在家休养,马上回到了工作岗位。

工作上,陈昌荣特别能吃苦,对人十分友善。和陈昌荣共事过的同事们回忆道,“当时我刚到支局,那些仪器上英文又多,有什么不懂不会的,都是她教我。”“遇到什么事情,她都说‘我来’,然后很快就去做了,从来不推。”

1966年5月4日,陈昌荣终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从业以来,陈昌荣爱岗敬业、与人为善,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政工党务工作者”“先进(生产)工作者”,退休后还积极为单位揽储,获得了单位颁发的“揽储能手”荣誉称号。

■ 心中有党不忘恩

陈昌荣常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所作所为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一直以来,她都热心公益和慈善,在生活中,她乐于助人,每次做了好吃的食物,都会送到生活较困难的邻居家中。平时她还会自己泡制药酒,为不少邻居治好了牙痛。

虽年近80,但她与时俱进,带头利用中邮网院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虽眼睛不便,但她关心时事,积极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国家政策方针;虽退休多年,但她心系企业,持续多年向朋友邻居宣传邮政业务。

陈昌荣说:“小时候家里穷,我弟弟妹妹又多,他们的学费都是国家给的。我今天有钱用,有饭吃,有衣穿的幸福生活,也是党和组织给我的。现在生活好了,我就要尽我所能,向党报恩。”

宜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