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坝坝电影”《刘三姐》

宜宾晚报 2018-09-12 11:09 大字

农村“坝坝电影”,对90后、00后来说很遥远,而对60后、70后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宜宾县凤仪乡凤仪村的贺玉泽,50多岁,凤仪村山林组小组长,就是一个从小喜欢观看“坝坝电影”的人,他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看“坝坝电影”的经历记忆犹新。

■ 没买到票只得遗憾回家

“那时,我们农村人几乎没有什么活动方式,大家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看一场电影都是相当困难的。”贺玉泽说,上个世纪80年代时,家乡交通不通、信息闭塞,家里没有电灯电话,更没有电视电脑,文化生活十分枯燥。村民要看一场“坝坝电影”,都要跑几公里或十多二十公里远。

80年代中期,凤仪乡有了一部电影机,成立了一个电影放映队,大多是逢场天在政府大礼堂售票放映。尽管几毛钱一张的电影票,但很多人都买不起。正在上初中的贺玉泽,更是没有钱购买电影票。

让他最难忘的一次是198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凤仪乡场镇上放映电影《刘三姐》。

“大家不要拥挤,请依次排队入场。”当晚,贺玉泽放学回家干完农活后去看电影,大家已经开始进场了。贺玉泽借着灯光一看,排队入场的有几百人,早已停止售票了,个子瘦小的他因没有买到电影票,只有站在人群中等待有机会时进入,没想到站在贺玉泽前面的数十人都是没有购到票的,更轮不到他进场了。看电影的希望破灭了,贺玉泽只得遗憾地回家。

■ 看完电影回家摔倒在水凼凼里

“贺同学,今晚一起去看电影嘛!”第二天晚上,《刘三姐》被该乡燕子村的一个生产队包场放映,并且不收一分钱。贺玉泽从一个同学口里了解到信息后非常高兴,及时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附近村民,并邀约了一二十人一同前去观看。可是,放映地方距贺玉泽的家有16公里多,其中有10公里多是山路,但他和大伙儿仍有信心,再远也要去观看。

那时晚上外出,几乎没有手电,大家都是用油筒、火把之类的东西照明。当天下午,贺玉泽找来几根干竹子,“砰砰砰”地锤破后捆在一起,便拿起火把往燕子村赶。因前两天下了雨,小道上到处都是水凼凼,行走需要两小时左右。贺玉泽一行终于到达放映地点,可半身都是稀泥。

“请大家注意了,由于天要下雨,电影马上就开始放映了。”贺玉泽到达放映地点时看见,原来这是一个集体公房的院坝,一张白色幕布用竹竿拉在了院坝的一边,在院坝中间摆放了一台放映机,坝子里早已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看电影的人。电影开放了,刘三姐出场与财主对歌,看电影的人立刻兴奋起来,贺玉泽和大部分观众一样,也是第一次观看到电影。

电影放到一半时,天空中飘起了小雨,可没有一人愿意离开。放映人员只好在放映机上撑上雨伞,继续放映。贺玉泽摸了一把自己的衣服,已经湿润了,身体也发冷,但心是滚烫的,坚持要把电影看完再走。两个小时的放映结束,贺玉泽点燃火把与大伙往回走。即将走完山路时,由于路滑,他一个跟斗摔倒在路边的一个水凼凼里,裤子全部湿透,同路的人把他扶起来,打着火把继续往回走。

“山歌好比春江水……”接近午夜时,贺玉泽回到了家里,可回忆起刘三姐优美的唱段,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点起煤油灯,把回忆得起的歌词一句一句地写下来。此后,贺玉泽只要听说哪里在放“坝坝电影”,不论远近都要赶去观看,特别喜爱那些经典战斗故事片。

■ 农村和城市差不多一个样了

贺玉泽说,他喜欢看电影,不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还了解了很多历史和故事。到了90年代中期,农村逐步用上了电器,特别是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电影几乎被淘汰了,“坝坝电影”已成为历史。如今,贺玉泽和村民们都用上了液晶大彩电,安装了网线、电脑,再也没去看“坝坝电影”了。

贺玉泽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尤其是农村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真正过上了好日子,不仅物质财富丰富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多元化,农村和城市差不多一个样了!

新闻推荐

蕨溪成立助农增收队 帮助贫困户抢收稻谷

晚报讯日前,宜宾县蕨溪镇机关党员干部撸起袖子深入农田,帮助贫困户抢收稻谷,获得老百姓好评。据了解,村民肖正彬是该镇政权村...

宜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