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大如:情系苗乡笔耕不辍

宜宾日报 2017-09-05 01:29 大字

刘大如向“怀庄书屋”赠书刘大如和夫人 长篇小说《不灭的山魂》

名家档案

刘大如,73岁,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兴文县作家协会主席,创作体裁涉及散文、诗歌、小说、歌词等,作品屡屡在全国二十多家刊物发表,近年出版36万字长篇小说《不灭的山魂》、15万字《兴文红色记忆》、10万字《血与火的岁月》等著作。被四川省作家协会表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先进个人”,刘大如家庭荣获“宜宾市书香家庭”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兴文县文化强县先进个人”。

□ 梁 俊

9月1日,夏天的炎热渐渐褪去,伴随着丝丝微风,苗乡兴文一片凉爽。面容和善、双肩挺拔,笔者面前的刘大如精神抖擞、气质独然。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杯清茶,我和刘老的聊天就这样开始了。

辛勤耕耘五十载文坛硕果满枝头

刘大如是一名退休干部,作为文学的追随者,虽曾在许多不与文学沾边的岗位上工作过,他却从来都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激情。正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他的不少佳作都曾被各级刊物刊登过,还先后在1983年和2012年创作了《石海洞乡》和《大山的呼唤》等文学作品,均颇具影响力。“从学生时代开始,自己就特别爱好文学,而且在工作以后也始终没有丢掉,一直在坚持看书、写作。”刘老告诉笔者。

据悉,刘老曾在矿山、茶厂、农场、文化馆、经协办等地工作过,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后期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刘老有个习惯,家中至今保存着他曾经创作的手稿,这些花了刘老多年时间创作的成果,虽略显陈旧却十分珍贵,仿佛向笔者讲述了刘老对文学的那份执着。

“那个时候没有电灯,用的是油灯,晚上我就拿各种各样的书看,然后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悟,感觉特别充实。”回忆起当初的那段岁月,刘老记忆犹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因为工作原因,刘老结识了很多视野开阔的年轻人。在这期间,他经常与知青们交换书本来看,接触了很多知名外国作家、外国作品。

“在那之前我主要接触的是中国的古典文学,知青们带来的作品更加丰富,自己才知道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那么多题材,真的收获颇丰。”刘老说。

作协阵地领头羊培养人才挂心间

在兴文县提出建设“文化强县”之际, 2012年10月,经过刘大如等兴文本土作家的认真筹备,兴文县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刘大如担任作协主席,并给自己定下“要做实事,做出成效”的目标。

协会成立初期,面对经验不足、人手紧张、经费短缺等问题,刘大如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多方争取支持,《石海》创刊号如期出刊,获得如潮好评。四年多来,兴文县作协会员从成立初的40人,发展到如今的70人,其中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28个,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3个,苗族会员11个。每期10万字左右的《石海》季刊,至今出刊19期。

自从担任兴文县作协主席以来,刘老每天的日程排得很满。及时处理稿件,审稿、编辑、排版等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确保刊物质量过硬。“作协对这些文学爱好者来说就像一个大家庭,《石海》文学期刊是作协的一块重要阵地,一定要把这个期刊办好!”刘老说。

《石海》期刊封面素朴典雅、地方风情浓郁,分设散文、诗歌、小说等近十个栏目,还有专门为中小学生作品投稿设置的板块,激励青少年的文学创作热情。“我们专门开办了一个‘新蕾绽放\’专栏,主要是刊发一些中小学生的文学作品,激发年轻一代对文学的热情。”

对刘老来说,兴文县作协的成立不仅仅是一块牌子、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为兴文的文学艺术创作培养一批人才。从2012年至今,兴文县作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定期组织会员参加笔会交流、外出采风、互动点评、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会员眼界,积累创作素材,提高作品质量。

2014年举办了三省、两市、七县的僰王山文学笔会,2016年举办了“川黔作家看兴文”笔会,2017年举办“相约石海”儿童笔会……谈到兴文县作家协会近几年举办的活动,刘老如数家珍。

经过几年的学习、交流,兴文县作协会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和刘老一样,他们的作品频频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并结集出版了《相约石海》《飞雾神韵》等作品集,兴文县文化之土日益肥沃。

文坛不老松抒写家乡美

兴文县文化底蕴深厚,有僰人文化、苗族风情、红军长征革命遗迹等。对于在兴文生活了几十年的刘老来说,他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兴文县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多方收集整理,将这些文化因素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石海洞乡》细数了兴文的旖旎风光,《大山的呼唤》详细记录了兴文石海早期开发的情况,《兴文红色记忆》《血与火的岁月》则记录了兴文土地上发生革命事迹……

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为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元素,彰显地方民族特色,《石海》期刊开设了“苗族风情”专栏。

“刘大如主席虽是高龄,但工作责任心强,将作协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兴文县文联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

2015年度,刘大如同志家庭荣获“宜宾市书香家庭”称号,个人连续第四年被评为兴文县文化强县先进个人。

对于取得的成绩,刘老很快忘记;对于自己的工作,刘老时刻牵挂。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秉承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努力,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

“刘主席精力旺盛,经常深入学校、企业,为文学爱好者讲授文学知识,分享写作经验;多次到镇村开展文化惠民、关爱留守学生等公益性活动,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兴文县作协会员孙先生对刘老充满尊敬。

兴文县作协的日常工作占去刘老大量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创作。不会打字,就用手写;不会电脑,就手抄资料,凭借这份执着,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和手稿,分门别类放在书房,随时可取可查。为方便写作,刘老在书房安放一张床,累了就在书房休息,被家人笑称为“凌乱的书房卧室”。

“目前,我正在创作一篇长篇小说《战地留婴》,主要以红军岩的事迹为背景,预计明年就能完成。”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对文学的热爱、对兴文本土文化的传承,刘老依然激情满怀。

新闻推荐

玉屏镇 扎实推进文明新风建设

本报讯(彭丽)近日,笔者从兴文县玉屏镇获悉,该镇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抓好文明村(社区)、依法治村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已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村(社区)2个、县级文明村1个、市级依法治村示范村1个。选树模范...

兴文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兴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