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镇 坚持“四聚焦四持续” 让李子结出致富果
本报讯(张梦娇)近日,笔者获悉,近年来,屏山县锦屏镇针对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因地制宜,将茵红李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之首,聚集“组织引领、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农旅融合”,坚持推进茵红李产业“联动化、标准化、效益化、链条化”,让小小茵红李结出了丰硕的致富果。目前,全镇茵红李种植面积达8万亩,带动了1231户4985人脱贫,贫困户收入从人均2136元增长到了9296元。
聚焦组织引领,持续推进产业联动化。一是组织联建,提升发展凝聚力。按照“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贫村”的思路,行政区划不变,对地域相邻、产业相同的村党支部进行撤并合建,建立联合党总支8个,实现共同发展。二是选好头雁,提升组织号召力。以换届为契机,实现22个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00%,村党组织书记优秀农民工占比81.81%、致富带头人占比95.45%,大专(含在读)及以上学历占比78.26%,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1岁,村“两委”办事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三是建强队伍,提升党员战斗力。2020年新发展预备党员21名、转正21名,储备入党积极分子33人,参与农村干部人才学历提升32名,村级后备干部124名,致富带头人93名,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聚焦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产业标准化。一是建基地、扩规模。整合闲置土地资源95亩,高标准建设19个茵红李示范基地,全面打造8万亩优质茵红李。二是建平台、重培训。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县校合作,建立集农技、种植等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自2018年以来,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镇农服中心联合开展茵红李技术培训达300余次,培训人次达15000人。三是建模式、强效益。按照统一品种品系、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把“田间”当做“车间”,不断提高种植效益。
聚焦市场导向,持续推进产业效益化。一是提高产品品质,强化品牌效益。锦屏镇茵红李品牌“天之鑫”获中国绿色食品称誉、获18届全国绿博会金奖。2021年,已签订4万余吨茵红李产销合同。二是创新代办服务,提高附加效益。在茵红李销售季节,组织人员采摘、分级、包装,按照0.1—0.2元/斤收取收购商代办费。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规模冻库4个,小型冷库18个,快递物流站23个;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新建农村电商29家,2020年组织开展网上直播活动4次,不断助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农旅融合,持续推进产业链条化。一是盘活资产,实现基地变园区。盘活整理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壮大8万亩茵红李基地,推行租赁、置换、入股等集体资产市场化运营方式,利用盘活村公所、村卫生室等闲置资产,不断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二是多点打造,实现园区变景区。成功举办锦屏李(梨)花节、李子采摘节等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年吸引游客达8万人次,节庆活动增收达千万。三是人才引领,实现景区变“金”区。招聘一批具有市场经济能力、旅游发展能力的在镇集体经济公司任职;吸引一批优秀农民工、实用技术人才、乡村旅游人才回乡干事创业;依托农民夜校、“三会一课”等,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善决策的旅游人才队伍,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目前,全镇“农村能人库”共有人才100余名。
新闻推荐
近日,宜宾市屏山县农业农村局与江津农业农村委,在屏山县签订了富硒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进一步促进两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富硒产...
屏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屏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