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增收4.5亿元 屏山县茵红李“小果子”做成“大市场”
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省种植茵红李面积最大的县。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的茵红李是广大果农增收脱贫的主要收入来源,全县种植茵红李面积达12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其中贫困户就有4500户。
近年来,为了发展茵红李产业,屏山县连续打出组合拳,实现了2年增收4.5亿元的好成绩,把“小果子”做成了“大市场”。
战疫情 拓市场 提前布局谋发展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茵红李销售问题成了不少种植大户的一道坎。锦屏镇锦屏村种植大户肖波告诉记者,“当时就在想,到时候外面的老板不来,或者来不了,我们今年的李子怎么办。”
由于今年茵红李大幅度增产,高标准示范基地由6300亩扩大到2.13万亩,年初预计茵红李产量12万吨以上,超过去年70%,而疫情却导致市场销量锐减30%以上。这给刚刚完成贫困县摘帽的屏山县带来巨大压力,对巩固脱贫成果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此,屏山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确保全县战“疫”成果保持“双零”的同时,提前对茵红李进行布局,针对疫情影响、市场需求不足等情况,专门制定《2020年屏山县茵红李产销对接与市场促销工作方案》,组织4个销售专班,赴长三角、成都重庆贵州等茵红李主销区,开展产销深度对接,提前开展市场布局,连续打出一整套“组合拳”。
近日,随着锦屏镇芋和村最后一批茵红李装车上市,标志着宜宾市屏山县全县12万亩茵红李销售一空。
控产量 提品质 “内外兼修”谋发展
在锦屏镇白果村,村民李多萍种了2000多棵李子树。据李多萍介绍,以前村民种植的李子普遍存在果实小、含糖量低等问题,销售价格不高还不好卖。该村的吴桂裕也有同感:“那时我们销售真的太困难了。”
通过东西部扶贫政策,屏山县邀请浙江海盐农技专家王金良前来指导,结合屏山实际,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控产提质增效”目标要求,“苦练内功”把“田间”当作“车间”管理。2020年,全县2.13万亩茵红李高标准基地,严格按照“七统一分”要求管理,控产每亩2000公斤以下,同时发布《茵红李严格控产提质增效告知书》到户,提升屏山茵红李品质,实现果实大、果形好、甜度高,口味佳。目前,2万亩标准化基地产出的茵红李平均价格4元以上,全县12万亩茵红李平均价格达到3元,深受消费者喜爱。
破危机 寻新机 多种渠道谋发展
在生产端、市场端共同发力的同时,屏山县还在“危”中寻“机”,多渠道谋求茵红李产业发展。先后组织县长代言、奥运冠军代言、网红代言,推出央视广告、标准化基地连线直播等活动,打出屏山茵红李知名度,打响美誉度,激活潜在消费需求。2020年,全县共建成20个电商村平台,线上线下开展立体营销,全县茵红李收入比去年增加1.5亿元,比前年增加3亿元,两年实现增收4.5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全县脱贫增收成果。
胡姜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新闻推荐
围绕“三大保障”下功夫、下深水、下好棋 屏山县全力以赴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重点工作
——屏山县全力以赴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重点工作
屏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屏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