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屏山县健康扶贫工作中 保障乡村医生工作质量的一点思考
□杨长霖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到决战决胜阶段。健康扶贫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中重要的一环,承担着解决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重要责任。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在健康扶贫工作中,乡村医生无疑是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第一站,他们是基本公卫服务的前哨,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首环,同时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一、基本情况
屏山县共11个乡镇,下辖275个村、社区,服务人口33万人。全县共有村卫生室266个,其中联合设置村卫生室28个(贫困村23个,非贫困村33个),乡镇所在地或离场镇近不设村卫生室的21个。乡村医生242名(其中乡村医生192个,执业(助理)医师50个)。
二、当前村医生服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数量分布不均。以该县清平彝族乡及大乘镇为例,大乘镇距离县城较近,基础条件好,共有村、社区18个,乡村医生23人。而清平彝族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目前共有村、社区11个,而乡村医生仅5人。相比之下偏远乡镇乡村医生数量与县城周边乡镇仍有较大差距。
(二)服务能力不足。以该县为例,大专及以上文凭的乡村医生仅占总数的9%,大部分仍为中专水平。而现代医药卫生知识日新月异,乡村医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学习,基础理论比较薄弱,工作方法老化单一,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新需求。尤其是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乡村医生对农村慢性病和常见病防治工作普遍缺乏应有的知识与方法,对农村群众客观存在的许多不良卫生习惯及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缺乏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方式,工作显得被动,缺乏实际成果。
(三)年龄结构老化。经初步调研,目前该县村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不少乡村医生年龄都超过50岁,他们大都是经过短期培训或在岗学习,边摸索边实践过来的。而医学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愿到农村去做乡村医生,即使未能在乡镇及以上医院就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多数宁可改行,也不愿做乡村医生。
三、对加强村医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针对乡村医生数量不均的问题,一是可由当地地方政府牵头,制定偏远乡镇乡村医生报考专项补助政策,重点发掘偏远乡镇符合规定学历、年龄等条件的本地年轻人参加乡村医生考试,建立一批以当地青年为主的后备军,这样既能保证村医的稳定性和驻村服务时间,同时也将村医队伍建设引向年轻化。二是该县县招乡用政策模式已得到广泛宣传和推广,可参照县招乡用政策模式,制定乡招村用政策机制,按照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的程序、要求招录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将人员编制放在乡镇卫生院,而具体人员在村里服务,日常工作由卫生院进行共同管理,扩大乡村医生人才队伍。三是可建立乡管村机制,对部分无村医或村医执业能力较弱的村,乡镇卫生院可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一个门诊室,派驻本院医师进行轮岗制服务,这样既能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同时也可提高群众获得感。
(二)解决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将重点放在农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是由主管局牵头,通过定期组织乡村医生短期培训班、好医生APP网上教学、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培训内容以农村群众的日常多发病种为主。二是强化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在日常工作中可建立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生与乡村医生“一带一”的培养模式,每月定时对他们的业务进行培训和指导。通过平时的指导和帮助,切实提高乡村医生基层首诊的能力。三是可由主管局牵头,每年举办1-2期的乡村医生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竞、以赛促学的方式提高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并对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乡村医生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鼓励。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看门人,但不是大病的终结者。要让村医回归解决群众基本就医需求的核心,就必须提升村级医疗解决普通常见疾病的能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意义,最大限度发挥村医的诊疗作用。
(三)针对村医结构老化的问题。可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主导的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在乡镇内选拔品学兼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依托宜宾卫校等医学类专科学校,建立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机制,对定向医学生在校内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用进行补贴,所需经费由县、乡镇党委政府统筹解决,学习期间针对乡村医生日常常用知识进行专业课学习,学习内容突出乡村医生的实用性。毕业以后,对定向医学生实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政策,即安排到所在乡镇村卫生室服务,实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目标。
(作者单位:屏山县卫生健康局)
新闻推荐
晚报讯昨(19)日下午,屏山县首次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就该县公安、交通和农业生产等相关工作,向省市媒体进行推介。屏山县公安局...
屏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屏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