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全域脱贫摘帽奔小康
(上接第一版)
聚全县之力 综合施策拔穷根
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和来之能战的施策人才是关键。屏山县抽调31名县级领导牵头成立15个联合党委,坚持三分之二工作时间在乡镇,使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同时,抽调大批第一书记、农技员、部门干部下沉一线联合开展脱贫工作。2018—2019年县财政还自筹资金1000万元招聘170名专职脱贫攻坚助理员充实到村,集中各方力量集中攻坚。
同时,统筹整合各类资金,2014年以来共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财政整合涉农项目、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专项扶贫等4类资金22.75亿元,用于产业发展、住房建设、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学校、医院、文化室等脱贫摘帽重点领域和涉及脱贫指标达标的主要项目。
人有了,资金有了,发展的出路也就活了。在全方位改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硬软件,让贫困群众直观感受发展成效的同时,屏山县通过发展产业“造血”、扶持就业“生血”、兜底保障“输血”,让贫困群众吃穿不愁、持续增收。通过集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如今,屏山县已形成了以茵红李、龙眼、椪柑为主的20万亩金沙江特色产业带,以茶叶、林竹为主的10万亩岷江特色产业带,群众就业渠道拓展,收入有效增长。
在扶贫成效日益彰显的同时,进一步借力东西协作,增强发展后劲。屏山与浙江海盐县共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建成西南最大的现代纺织产业城,目前,已落户企业20家,投产12家、在建8家,总投资105亿元,园区企业用工超过5000人,其中吸纳贫困户进厂务工845人。集中打造示范片,2017年以来投入东西部协作援助资金7050万元,集中打造书楼镇高桂示范片区、清平乡龙宝示范片、大乘镇双峰示范片,实施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等8个产业扶持项目,新建多功能生产用房8个、扶贫生产加工综合体14处,惠及贫困人口2169人。
为确保脱贫不返贫,屏山县还探索建立防返贫的“红橙黄绿”四色预警机制,按照返贫风险高低,将贫困户划分为稳固脱贫户、脱贫监测户、高危风险户、已返贫户四类,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帮扶措施,确保最终真脱贫,真发展。
聚全县之智 开拓创新解难题
六年攻坚不易,但屏山县也创新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并被推荐到全国、全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五联”模式破解贫困村发展难。针对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弱、造血功能差等问题,采取“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的办法,探索施行支部联建、路子联谋、产业联动、设施联抓、村事联治的“五联”模式,走出了一条脱贫发展新路子。该做法在全省、全市推广。
“歇帮”机制破解贫困户“因懒致贫”。针对贫困户甘于贫困落后、不思自力更生等问题,采取公示名单、暂停帮扶的惩戒措施,切实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该做法入选四川省委组织部《“绣花”功夫四川省脱贫攻坚案例选编》,得到省委领导肯定性签批。
医疗卫生“精准化”,破解贫困户看病难。围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突出问题,对贫困患病群众实行“精准识别、精准施治、精准救助”,全面开展卫生扶贫促进行动。该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
“五全”促“五为”,强驻村保障。聚焦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全链条培育、全过程严管、全方位保障、全天候关爱、全要素支持,有效推动第一书记人人皆善为、真为、愿为、乐为、有为,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为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六年攻坚,屏山县不仅仅顺利脱贫摘帽,更是实现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干群关系大融洽、干部队伍大锤炼、社会矛盾大化解的良好局面,为下一步夺取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起了强大的动能。
新闻推荐
□李化屏边彝族乡位于屏山县最西部,属三市交界点,彝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58%,是屏山2个彝族乡之一,做好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屏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屏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