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美酒 四千年飘香香更浓
长江首城宜宾,宜山宜水,宜酒宜诗。4000年来,芬芳醇美的宜宾酒与城市相依相伴,萦绕不散。如今,这杯宜宾酒,香醉的不止三江六岸,更有五洲四海。
宜宾酿酒4000年
公正来说,宜宾的酒史比2200余年的城史还要悠长。
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沙江边就有人类居住。他们繁衍生息,更在劳作之余,开始了芬芳四溢的酿酒之旅。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规划淹没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时,考古人员在位于屏山县楼东乡田坝村七组叫化岩遗址发现了一个杯口径5.2厘米、底径3厘米、高4.5厘米的小陶杯,被专家认为是一个酒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惊叹,酒具的发现将使宜宾之前的3000年酒史往前再推1000多年,是支撑宜宾有4000多年酒文化史的实物证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剑提出,这次考古发掘为宜宾酒文化以及酒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
宜宾自古美丽富饶,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之特点,且地域水好,土质肥沃,有“温温和和一片天地,滋滋润润一方沃土”之称,盛产果蔬、粮食、经济作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僰人聪明勇敢、善于劳作,勤于耕种,更是“人工酿酒始,代有佳酿问世”。
从最初酿造的野果酒,到先秦的窨酒(今天醪糟酒的雏形),秦汉的蒟酱(据宜宾酒文化专家凌受勋考证,“蒟酱”非酒,而是一种包括酒、肉、麦曲、香料、盐和“枸”果实制成的酱类食物。这正是宜宾人对“酒”的高级吃法和创造。据说汉武帝品尝了宜宾 “蒟酱”后,盛赞其味美与佳肴肉品无异),到至今少数民族同胞还在饮用的、借助竹管或芦苇管把酒从器皿中吸入口中饮用的“咂酒”,到唐代泼入诗圣诗歌中的“春酒”“重碧酒”,宋代的荔枝绿、安乐、松醪、玉醴、清醇、春泉、姚子雪曲等被黄庭坚赞誉过的“七种名酒”,再到明代的“杂粮酒”,清代的“泥头酒”,最后产出五粮液等驰名中外的浓香型白酒……
宜宾的历史伴随着一路诗歌,一杯酒香,城市与酒不可分割,相映生辉。
宜宾美酒诗韵风流
酒是诗中魂,半醉出名篇。酒与诗,历来便是“绝代双骄”。美酒佳酿常引得本地的才子、外来的文豪泼墨挥毫,不吝笔墨,为其写下华彩诗文。
唐代宗永泰元年(764年)6月,杜甫从成都泛舟而下,抵达戎州(当时的宜宾),受到戎州地方官杨使君的盛情接待,在酒酣耳热之际,杜甫挥毫写下了《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一诗。其中的“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将当时的戎州名酒“重碧酒”永远地泼进大唐诗史。
杜甫夸赞过的“重碧酒”很快被宜宾地方官府升格为“郡酿”,成为唐宋直至元明清时期宜宾好酒的代名词,后世诗人也沿着杜甫的足迹来到宜宾,寻觅这杯“重碧酒”,感怀杜甫当年的东楼雅事。
400年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5年),黄庭坚宦海落魄,谪居宜宾。因为川南气候潮湿,瘴疠弥漫、蛇虫出没,曾戒酒15年的黄庭坚恐为瘴病所侵,故而破了酒戒。戎州美酒既是黄庭坚戎州生活的“刚需”,也让他沉醉不已,他说自己“每倾家以继酌”,号称即便是荡产倾家,也要继续沽饮。酒,成为黄庭坚在戎州的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题材。他在戎州所创作诗词近百首,已发现咏酒(或借酒抒怀)诗10首,咏酒词15首,这些诗词是他后期创作中的重要作品,戎州美酒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而他的诗词创作又为戎州美酒打响了广告和知名度。
在《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枝绿酒亦为戎州第一》中,黄庭坚赞道“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泼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品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在《安乐泉颂》中,黄庭坚又为宜宾酒大打“广告”,称安乐泉所酿的姚子雪曲,“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宜宾酒文化研究专家李修余教授表示,唐宋时候的米酒在制麴和酿造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其他微生物,导致酒色多为绿色,而宜宾酿的姚子雪曲以“雪”比喻酒色,可见此酒制麴和酿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姚子雪曲考证为当代宜宾名酒五粮液之前身,现代评酒鉴酒的专家对五粮液的评语恰是 “各味协调,恰到好处”,与黄庭坚对安乐泉的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
酒风酒韵渗透宜宾
诗人付天林曾形象地比喻:“宜宾上空都飘满了诗和酒的味儿。”宜宾城市处处有酒风酒韵,渗透在宜宾人的一饮一食间,渗透在山川风物里,也渗透在宜宾人的血液中。
位于江北的流杯池是宜宾人历代最熟悉,也最觉荣光的风景,这是黄庭坚为宜宾酒文化与地方文化书写的最亮眼一笔。他在催科山下,利用峡谷地形与天然岩泉,凿出了一条5米长、半米深的九曲溪池,安放了八只石凳,效仿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会”,将盛酒的酒杯放于池口,杯随水流,停泊在谁面前,谁便饮酒赋诗,醉中挥毫,题诗壁上。从南宋开始,到元、明、清直至今天,无数诗人循着他的脚步来到宜宾,喝他曾经沉醉的美酒,也踏访曲水流觞的“流杯池”。流杯池也成为“诗峡”,据1985年统计,这里的岩石、沟壑、洞穴、峡谷的石壁上,到处都刻满了诗文,总计128通,字迹基本完整的64通。
1973年4月,在宜宾县(今叙州区)县城北面弓字山发现一座东汉崖墓。墓中大石棺身上有一幅浮雕“厨炊宴饮图”。图中展示了主客二人对座,正互相举杯劝酒的画面,证明了宜宾酒礼酒风之悠长。
有着2000多年历史、至今在高县罗场、可久、庆岭、胜天等地流传颇广的“川南请春酒”习俗,则证明了宜宾民间酒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从年底杀过年猪起,至新年二三月间,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春酒的习俗活动。第一台吃香甜的茶点,第二台喝醪糟酒,吃香肠、猪舌、猪耳朵、猪香嘴、腊肉等干盘子,第三台是正餐,吃“九大碗”,大户人家主料还要增加竹荪、鱿鱼,做一锅“土火锅”。曾撰写《五粮液大赋》《安乐泉赋》的著名辞赋家张昌余曾写《春酒赋》云:“一口春酒润喉咙,二口春酒暖胃弯,三口春酒沁丹田,四口春酒返童颜,五口春酒开胸胆,六口春酒忘忧烦,七口春酒最健谈,八口春酒乘飞船,九口春酒凌云霄,十口春酒活神。”2018年,川南请春酒已申报获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宜宾酒频繁亮相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川酒全国行展览展示及推广活动等,同时在宜宾举办中国国际名酒文化节更成为城中文化盛事。
“我愿三江化成酒,浪来一口喝一口”,长江流水滔滔东去浪不息,宜宾美酒四千载飘香香更浓。
明代老窖彰显辉煌酒业
因为地处川滇黔结合部,宜宾自古便是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门户,远在战国时期,蜀太守李冰开始整治岷江水道,拓宽了成都到宜宾的航道和陆路。秦统一六国以后,又修筑了五尺道,从此宜宾的驿道经过历代修筑,近可通云贵各地,远可直抵南亚、东南亚。与此同时,宜宾又是金沙江和岷江的汇合处,万里长江的起点,坐拥三江水利之便。地利之便与明清时期人口的流动带来了新的酿酒技术与新的酒业模式,也带来了宜宾酒业的辉煌与兴盛。
尤其是明代开始,宜宾城中已密密地坐落着“长发升”“温德丰”“德盛福”“张万和”之类的众多老糟房,宜宾街市与市民生活,已被酒香浸透。
2012年,中国白酒老作坊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一项目囊括了全国8处白酒作坊及遗址,除山西省的杏花村汾酒老作坊以外,其余7处全部在四川,其中宜宾就有两处,分别是五粮液老作坊与红楼梦糟坊头老作坊,成为中国白酒老作坊的典型代表。
据了解,五粮液老窖池遗址由“长发升”及“利川永”老作坊工场及老窖群组成。在鼓楼街29号的原“长发升”糟坊旧址,有窖30口,其左区右列第一口“菜刀把”窖及右区左列第一口板子窖,为明代酒窖。“长发升”糟坊保留完好,其建筑经四川省文管会专家鉴定为明代建筑。长春街70号的原“利川永”糟坊旧址,有窖池29口,占地608平方米,明代三口酒窖在左则西北面,窖号为21、22、23号。此三口窖原为“利川永”的前身———创于明初的“温德丰”糟坊所开。五粮液老窖池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五粮液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在喜捷公馆坝则有红楼梦糟坊头老作坊,2011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宜宾红楼梦酒业糟坊头老作坊考古发掘的结论是:“糟坊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四川第一次发掘出使用年代最早、最单纯、要素最全、出土文物品级最高的酿酒作坊遗址,将宜宾红楼梦村的酿酒史延伸到明代,丰富了四川白酒的内涵、厚重了四川酿酒的历史,强化了四川白酒甲天下的地位,为四川省打造白酒金三角贡献了巨大的文化推力。”遗址内出土了明至清代青花瓷片、酿酒窖池、石臼、石碾槽等。如今,红楼梦糟坊头酿酒作坊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糟坊头“永乐古窖酒传统酿造技艺”已经进入省级非遗名录。
除了这两处外,位于翠屏区的信义街上还有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德盛福”糟坊和“元兴和”糟坊。这两个 糟坊仅一墙之隔,史称“德元双坊”,其前部均为临街酒店,后部为酿酒糟坊,属典型的明代前店后坊式组合格局,其所产“杂粮酒”醇厚醉人,香飘四方,风靡一时。“德盛福”糟坊有明代老窖池九口,其中有四口已确认为明代成化(1479年-1505年)年间的老窖池,“元兴和”糟坊有明代窖池七口(1568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之一。2012年7月,“德元双坊”古窖池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日前,屏山县组织相关部门前往辖区新安镇,对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做到排查再深入、整...
屏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屏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