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奔跑 一颗李子闯出致富路
“今年有二三十吨,平均每斤4.3元,一共收入近20万元。”这是屏山县富荣镇白果村贫困户陶雪松一年的李子收入。
白果村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辖村民小组 4 个。这里基础条件差,山高坡陡,交通滞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运输成本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低。201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4320元。
现在的白果村,3月看花海,5月进林园,7月品“仙果”茵红李。这个犄角旮旯的小山村,从“自惭形秽”的“丑小鸭”逆袭成“十人九慕”的“绿天鹅”,用了4年的时间。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村逆袭的故事。
为美好生活努力“奔跑”
以前,在白果村种李子叫“不务正业”,就那么三两户人家闹着玩玩,没人当回事儿。2015年,村民的观念开始有些动摇了。这一年,李子价格每斤近1元,父老乡亲们有得账算了:一棵树摘80斤,一亩有50株,就是40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可得3000元左右。“不务正业”的村民尝到了“螃蟹”的滋味,却也吃够了肩挑背磨的苦。
“2015年,我家有10000斤左右李子,每斤9角钱,请了40多人,背了2天,才全部运出去,还好都是乡里乡亲帮忙,要是开工资,不得了哦!”贫困户陶雪松说,如何把李子运出去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12月,白果村第一条水泥公路启动了,历时3个月,一条水泥公路在父老乡亲们欢欣鼓舞、翘首以盼中盘山而卧。
2016年初,县级财政给白果村下达了专项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通过集体讨论研究、专家论证和多方验证,白果村决定将这笔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具体为发展茵红李和核桃。乡亲们在将信将疑中尝试着间种、套种。当年,李子规模达到了900亩;2017年达到了2000多亩,人均近5亩。李子规模大了,群众对路的要求又愈加的强烈和迫切。看着乡亲们为美好生活努力“奔跑”的样子,村干部,驻村干部,县、镇领导和帮扶单位,一个也没闲着,就为一个事———修路。
2016年至2019年,白果村先后硬化了产业路8.47公里,入户便民路5.9公里,通组路6.6公里。乡亲们运输难、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不断提升果子品质
但问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种下去”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品质和销售那才是“长期斗争”的过程。
“蚧壳虫”凶得很、“裂果”不得了哦、果子小得很.......问题不胜枚举,但每一次问题的解决就是李子品质的又一次飞跃。
2018年是丰产的一年,却也是乡亲们焦急、愁闷的一年,因为增产却并没有增收。数量过大,加之,往年个别村民不诚信,让很多客商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员干部全员出动,分头行动,成立了诚信教育小组、茵红李销售服务队,找亲戚朋友介绍买家,找帮扶单位、找县镇领导,跑省外、走周边、联系电商。
一个多月的奔波忙碌,果子总算卖出去了,但平均每斤1.2元斤的价格,着实让大家心痛。他们痛定思痛,决心改变,为市场和买家提供更加优质的茵红李。为了提高品质,为生产提供便利,2018年、2019年,白果村再争取和配套了水利设施水池水窖。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党员干部带头砍掉了多余的枝干,剪掉了过密的枝丫,用生物肥、打草机,先检测、再上市。用好“党建扶贫 全域示范”项目,打造“优质茵红李中心示范园”。
贫困户成了万元户
2019年,白果村的李子以每斤4.3元的价格,销售到了广东、浙江、新疆等全国多地,让越来越多的外地朋友尝到了白果村茵红李的味道。据统计,2019年白果村共销售茵红李约600吨,总价值50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曾经的贫困户成了万元户。
就是这样一颗李子,一面茵红一面绿,改变了贫困户的面貌,改变了乡亲们的音容笑貌,改变了一个村庄的面貌。如今,这颗李子,正带着这个村庄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新闻推荐
11月15日,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派出所民警正在向师生讲解禁毒知识。当日,该乡派出所组织民警到该乡民族中心学校,采用图文并茂的...
屏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屏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