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楠木撑起的故宫

华西都市报 2019-02-21 03:08 大字

北京故宫

宜宾多地尚存巨大的楠木。

上世纪80年代长江段结扎漂流木排。

上世纪80年代长江段李庄的漂木工人。

北京故宫内巨大的廊柱多为金丝楠木。

□张兴明文/图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时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到永乐十八年建成,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可谓宫殿林立,甚至有传说,故宫内的房屋多达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这样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使用的木料也是惊人的。仅太和殿内使用直径一米珍贵的金丝楠木就多达72根。而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各大殿内使用的高大木柱达到了近三万五千根,堪称世界木质建筑的奇迹。

与此映衬的还有南京故宫,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又称明故宫,它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曾是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可惜而今只有遗迹了。

无论是参观南京故宫,还是游览北京故宫,大家都会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对宏大建筑叹为观止。可是,人们绝不会想到,撑起两大故宫的栋梁之材,竟然出自四川宜宾。故宫的梁柱产于宜宾,可是铁证如山!

神木山史志中的取材之地

2017年,深处宜宾市屏山县边陲的中都镇,发现了一块断为四段的《神木山祠碑》。透过斑驳的文字,穿越历史的隧道,让人感触到了明朝的体温。

据记载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南京迁往北京,修建紫禁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珍贵木材。随即派大批官员分赴四川、云贵、江浙、湖广等盛产木材的省份采伐。木材按照长短和围长分成六等,一尺以上者为六等,二尺以上者为五等,四尺以上者为头等,五尺以上的就是巨木了,称为“神木”。

派往四川的是工部尚书宋礼。而当时四川马湖府的“神木山”就是沐川县境内的五指山。五指山位于沐川县西面,是沐川县与屏山县的接壤处,山东面为沐川县永福镇及建和乡,山西面为屏山县中都镇太平乡。当年的五指山为原始森林,因丰沛的降雨使山中盛产巨大的小叶桢楠木。但山高路陡且远,难以运出山来。接着,就发生了很多故事。

明代嘉靖乙卯年(1555)版《马湖府志·第五卷·秩祀》说:

神木山祠,在沐川(即今屏山县中都镇境内)东南现山,永乐四年建。工部侍郎陈雍祭文:趁者营建宫室,采木于山,更阅累年,伐运万数,仰资神贶,材用以充,人无灾患,物无疵疠,特兹告谢,维神鉴之。……

《神木山记》为“国朝翰林院侍读学士胡广奉敕撰”,其文开篇如下:

皇帝统御天下,爱养黎元,恩泽忧渥,首饬有司毋擅用一夫取一材,于是养生休息,日庶日富。比年,岁登民和,海宇熙合,乃者永乐四年(1406)秋,询谋于群臣曰:古者建都,必营宫殿。朕肇北京,恢弘旧规,以永诒谋,顾兴作事重,惟恐烦民。然,不可。后,群臣佥曰:陛下慎恤民力,视之如伤。而民皆乐于趋事。皇帝曰:尔往试哉。乃用命入山,以伐材焉,用民力十取其一,给予廪食,归其佣值,而民忻然鼓舞,不知其劳。故事不程督而集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围以寻尺计者若干,逾寻丈者数株,计用万夫力乃可以运,将谋刊除道路以出之。一夕,忽自行达于坦途,有巨石巉然挡其冲,夜闻吼声如雷,石划自开,木由中出,无所龃龉,度越险岩,肤寸不损,所经之处,一草不掩。百工执事,顾视欢哗,踊跃交庆。事闻,廷臣稽首称贺,谓圣德所致。皇上辞以弗逮,推德于山川之神,乃遣官以牲体祭之。将至之先,大雨洗尘,山川草木预有喜色,鲜泽荣华,蔚然秾丽。及祭之日,先降微雨,洒涤游坋。俎豆既陈,膻芗胖蠁,玄云倏消,天雨澄湛,明星煌煌,月影交辉,祥飚徐来,神用倶歆,闻山呼声者三,振动天地,神显其灵,以答贶。命臣广为文以记其事,刻之于石。

…………

这篇文章,描写了永乐皇帝营造宫殿,“恢弘旧规”,命“工部尚书宋礼取材于蜀”,幸得大木而“一夕自行达于坦途”,以为“振动天地,神显其灵”,遂把楠木誉为神木,楠木之山称为“神木山”了。

摩崖石刻砍伐楠木的历史回声

《马湖府志·第五卷·秩祀》说“能静江湖,止风雨,运神木”的“显应祠”记载:

成化二十二年,孝陵殿灭,朝廷命部使者吴湜取大木于马湖,长十有五丈,围三丈,其重奚啻数万钧。令太守安公鳌承命祗慎,既虑木之难得,又虑木之难至,乃默祷于神,僦工入崎岖百里,得木之如式者三,辟林为栈,跨涧为梁,未及周岁,引木水次,此岂人为所能为哉?神之显灵效顺,默相保佑,以于如此,不偶然也。

这就不难理解,当时马湖府志川南道的郎中杨抚作诗赞叹的缘故了。其诗曰:

天尽西南第一州,真材偏为栋梁留。

龙湖画省开晴曙,牛渚仙槎泛早秋。

五色祥光浮笔架,九重云彩压书楼。

授衣倏忽惊时候,戒仆叮咛补敝裘。

其实,在宜宾境内,不仅是明代的马湖府为故宫提供了大量的栋梁之材,在宜宾县的大塔、双龙、横江,以及长宁县、筠连县也在同时采伐,“移至水次,顺流而下”,或抵运河,折流而递,进贡使用。

除了文字,还有实物作证。

现在云南省盐津县滩头乡的两处摩崖石刻,即是砍伐楠木的历史回声:

其一:“大明国永乐五年丁亥(1047)四月丙午日,叙州府宜宾县官主簿陈典吏可等部领人夫八百名,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

其二:“大明国洪武八年乙卯(1375)十一月戊子上旬三日,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砍剁宫阙香楠木一百四十根,费银九百三十万两。”

看得出来,三百年间砍伐未断,宜宾楠木也是进宫不断。滩头处于横江流域,说明采楠已经深入到金沙江支流的腹地。

《辞海》说,楠木是常绿阔叶乔木,是樟科中楠属,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浙等地。楠木生长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混交林中,喜爱险峻之处,生长极慢,数量极少,能做栋梁者要长四五百年,高仅三四十米,直径一两米。

惟其如此,楠木就是木中之王,尤其是金丝楠木,人称皇木,贡木。明代修建故宫时,采用的是金丝楠木。这以而今的天安门城楼、大成殿、养心殿的梁栋可以得到印证。

皇家的宠物 艰难的运输

金丝楠属于楠木中的上好珍品,以质地坚硬、结构细密、气味芳香、防虫防腐、颜色泛黄、金丝发光、久不变形而著称。行家们看见在日光照射下闪烁着一丝丝金色的光泽,故而说它色如金、坚如铁、质如玉、声如磬。

所以,历代王朝修建皇宫都首选楠木。不然,杜牧怎么会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呢?唐代的大明宫,也不知砍了多少蜀山楠木。当然,修建南京那个“六朝圣地,十代古都”,宜宾的楠木就贡献更大了。

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汉墓、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的棺木也是楠木,人们冠以她“木中之王”、“国之栋梁”、“神木”、“皇木”、“贡木”等许多美名。后来,楠木就成了皇家的专用品。

想建造一座宫殿所用金丝楠木的木料要攒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且,这种树种在当时就非常珍贵和稀少。一般是400到600年才能成材,成材以后可用木料也只有十分之一。其中,为了寻找,砍伐,运输,保管所耗费金钱更是难以计数。

明清建宫,所需楠木量大,江南已无楠木可供。不得已,只好到更加偏远的川滇两地采伐楠木。

金沙江两岸,地势险峻,涧泉众多,气候温润,是楠木生长的理想天堂。因此,高大的楠木,历尽风雨沧桑,看透岁月风华。

《四川通志·木政》记载:“自雍正六年至十一年,共采楠木1738棵,实用银17440两,天坛、地坛所用楠木均采自永善、雷波”。

《四川通志》记载,“计木一株,山本仅十余金,而拽运动辄七八百人,盘费则一二千两,抑且殒多人之命”。

雍正四年(1726),四川巡抚宪德奉王命南下大采楠木,《四川通志》记载,“产木之处,十室九空,人民无几,即尽其州县之老壮男妇,俱充木夫,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白骨暴于木莽,谈及采木,莫不哽咽”。寥寥数语可以看出,砍伐楠木劳民伤财,冤魂众多,实际已经怨声载道。

楠木一般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内有豺狼虎豹和各种有毒虫蛇,进山砍伐非常不易。即使寻到砍倒,因其质地坚硬、分量沉重,也很难运出高山深壑,多数只能等到山洪暴发时由水自然冲出。

为了解决采运之难,不仅需要行政命令来提高效率,差官们为了尽早交差,只好花钱购买服务,于是出现了官商勾结,各取所需。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耗时数月之久,楠木一旦被推入了金沙江中,便开始了它长达一年的漂流,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时至20世纪80年代,川江漂木依然存在,场面壮观得“漂大木,蔽塞水面”。而且,还有专门的长江木材调运局专管其事。

楠木们顺金沙江而下,进入长江,经宜宾、重庆、武汉、南京,在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暂泊,再沿运河北上进京,抵达京东张家湾后,上岸搬运至崇文门神木加工厂,等候选用,最终排上用场。或成梁作栋,或四分五裂,最终玉成楼殿,添彩故宫。

毫不夸张地说,确实是宜宾楠木撑起了故宫!

新闻推荐

爱照亮了90后打工仔回家的路

晚报讯1月18日,28岁的云南省威信县旧城镇农村青年吴荣贵,从千里之外的成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吴荣贵幼年丧母,成年之后开始...

屏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屏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