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祥:宜宾故事的记录者
名家档案
刘瑞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宜宾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担任制片和编导的纪录片《中国李庄(1940-1946)》获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第五届“巴蜀文艺”奖等多个奖项,担任编导的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获2017年四川省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奖;纪录片《有这样一个百岁老人》《一条汉子》《我叫熊太山》分别获第五届、六届中国“金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李庄的记忆》获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三等奖。
“在职场,一个人能做自己喜爱的工作,他的幸福指数就会很高。如果能把工作做成事业,并与它共同成长,那他无疑是幸福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作为一个电视人,二十多年来,刘瑞祥一直致力于推动宜宾电视艺术的发展。他为自己一辈子能与电视艺术打交道而感到幸福。
◆ 一直走在梦想的道路上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年少时,刘瑞祥的梦想就是进报社、当记者、写新闻。
在教师岗位工作15年后,1995年,风华正茂的刘瑞祥进入宜宾电视台,和电视台、电视艺术结缘,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想,这一干就是22年。
22年的时间里,刘瑞祥肩扛摄像机,参与宜宾撤地设市首届三会报道宣传、1997年宜宾庆祝香港回归江心焰火表演现场播出、宜宾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宜宾电视台十周年和二十周年庆祝等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和四川电视台合作创作环保专题片《为了中华家园》,开办每周一期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台定时播出的《中国宜宾》专栏节目。
22年的时间里,刘瑞祥从未停下过实现梦想的脚步。为了采访,他走过宜宾大部分地方。为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1940-1946)》和《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他在本台首开走出宜宾、走向全国采访的先河,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重庆、香港、台湾等地,采访吴孟超、任继愈、王守觉、罗哲文、梁从诫、霍韬晦、曾昭旭、王邦雄等一大批大陆和港台的专家、学者。
22年的时间里,刘瑞祥先后在宜宾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外宣组、国际部、总编室等部门工作,不断地面对新环境、新内容、新信息、新变化、新挑战。
22年的时间里,不管岗位变动,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工作需要,刘瑞祥一直坚持在一线采访、做节目,直到2017年退休。
◆用十二分的努力做事情
“勤于思、践于行、持于恒。”作为一名电视艺术工作者,刘瑞祥将梦想行于实践,虽然其间充满酸甜苦辣、忧虑喜乐,但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刘瑞祥的人生,也为宜宾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出了好作品。
1999年10月,屏山县老君山传来消息,一个叫文成英的农村妇女在山上捡到一头小熊。据说她已经把这头小熊养了几个月,以后要放回大山让它回归自然。
“这是一个纪录片的好题材,非常适合《中国宜宾》栏目的对外宣传。”刘瑞祥说,由于小熊野性未脱,拍摄的过程有刺激也有惊喜,任务是如期按计划完成了,而真正让自己永生难忘的经历是在拍摄之外。
“20分钟的纪录片,用了四个多小时,爬上海拔2008.7米的老君山,夜宿未完工的烂尾庙宇两天,夜间备受老鼠的骚扰和袭击,在雨中双腿打颤下山。”刘瑞祥说,至今都记得下山后,自己想说话,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有冷雨伴着热泪不停地向下流。
“用十二分的努力去做十分的事情”是刘瑞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正是对电视艺术的热爱,也让他收获不断。纪录片《我叫熊太山》获得第六届中国“金桥奖”三等奖,刘瑞祥2003年被评为首届“宜宾市十佳新闻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06年获“宜宾市第九批拔尖人才”称号。
◆做接续历史情缘的文化使者
2005年,宜宾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大型历史文献片《中国李庄(1940-1946)》,首次揭秘中国全民抗战时期,发生在川南古镇李庄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抗战故事。
作为《中国李庄(1940-1946)》的编导,在一年多时间里,刘瑞祥和剧组人员一起往返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山东、河南和李庄等地采访多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探寻到一段60年前鲜为人知的历史,还意外地担当了一次接续这份历史情缘的文化使者。
同济大学是《中国李庄(1940-1946)》采访的第一站。采访第一天,9位80岁左右的老同济人纷纷讲述了在李庄度过的难忘的青春岁月。原同济大学副校长翁智远老人面对镜头时激动地说,当年的李庄和宜宾,为国家、为同济作了贡献,同济今天应该回报李庄和宜宾,用同济的智力资源优势推动宜宾教育发展,助推李庄和宜宾经济社会建设。
“在同济大学采访的过程中,我和剧组人员感到这次采访激活了同济人和李庄之间在那段特殊历史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觉得自己有责任为接续这份情谊做点工作。”刘瑞祥说,回到宜宾后,摄制组把情况向电视台领导作了汇报,电视台用内参消息向市委市政府传递了同济人希望接续历史、恢复联系、支持李庄和宜宾发展的第一手信息。
而后,在宜宾市和同济大学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在2005年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明确的框架,双方很快在科技、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校地协作在新的时代谱写出了新的篇章。
“地方台在辖区范围内做节目容易,但要面向全国制作一部重大历史文献纪录片,却存在诸多‘门槛’,非常不易。”刘瑞祥坦言说,在采访制作和推广《中国李庄(1940-1946)》过程中,确实经历很多曲折。但是,在相继认识了文雅和气的任继愈先生、亲切热情的何兹全郭良玉夫妇、真诚朴实的罗哲文老人、开朗乐观的吴孟超、和蔼可亲的李光模、带病坚持接受采访的罗嘉驩、夏天穿着背心上镜头的王世襄以及那些旧情难忘的李庄老人们后,我深刻感受到李庄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一种伟大的力量,宣传好李庄、宣传好宜宾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让它更好地发挥文化纽带作用,连接历史和未来,是电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影像纪录和修复宜宾历史
“做纪录片和农民种地一样,来不得半点假,更不能糊弄。”在刘瑞祥看来,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各种类型采访嘉宾的交流,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丰富和提升,也是纪录片吸引自己不断走下去的原因。”
2013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宜宾广播电视台决定拍摄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
“为什么选这个人?选这个人要表达什么?他有什么个性特质需要我们记录和揭示?对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诠释性的作用?这是我在拍摄之初就反复思考的问题。”刘瑞祥说,在拍摄初期,自己和摄制组用半年多时间,走访本地唐君毅研究单位和研究学者;大量阅读有关唐君毅的文章、著作及各种资料。在此基础上,才开始构思节目框架,确定表现内容和作品主题。
刘瑞祥说,在拍摄纪录片这件事上,自己是“贪婪”的,常常抓住一个好选题就舍不得放手,只争朝夕,深入挖掘,就是想多做几部能留下来的作品,让后人能看到宜宾过去和今天真实的历史,看到一个时代的经典缩影。
如今的刘瑞祥退休赋闲在家,但作为一名电视艺术工作者,刘瑞祥没有停止纪录,他仍然用观察家的眼光捕捉着时代的信息,用手机记录着宜宾的发展与厚重的历史。
刘瑞祥说:“宜宾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这些自然的、历史的题材,都能成为优秀纪录片诞生的热土。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有责任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以影像来纪录和修复宜宾历史。因为地方史也是国家史,不能浪费了这片文化富矿。”
新闻推荐
晚报讯1月18日,屏山县举行凤凰硒谷4A级森林景区开工奠基仪式,此项目投资10亿元,共分5期建成。据介绍,屏山县新县城北临岷江,南...
屏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屏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