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荞坝 瓢水滩亿年地眼之谜

华西都市报 2018-05-24 03:07 大字

瓢水滩地眼。

鳄鱼出海。

瓢水滩。

旭日东升。

穿牛鼻。

张三才文/图

荞坝,乐山的边陲小镇。在马边县城以东34公里,与屏山县的中都镇接壤。由于屏山至沐川间有座海拔2000多米的五指山的阻隔,古代由屏山新市、云南绥江一带到乐山成都,就经过中都荞坝这一条古道。古代的荞坝繁荣过,走进古镇,一里长街,红砂石砌成,古色古香。这里不但建筑特色鲜明,历史传说悠久而神秘,一是僰人后裔,二是三国遗迹。

此外,最令人向往的是荞坝有三大地理秘境:瓢水滩亿年地眼、珍珠满地观音堂、奇妙绝伦穿牛鼻。

亿年冲刷 红砂岩凹坑变壶穴

在马边荞坝乡境内,有一处独具特色、精妙绝伦的丹霞地貌奇观,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瓢水滩地眼”。

每当你进入荞坝河流的靛蓝坝段,挑战你眼球的,便是那裸露在遍河水流表面红砂石块上、全身上下比比皆是的凹坑。这些凹坑的外表多为圆形,且大小不一,千姿百态。大的,有如农家做饭煮菜的铁锅;小的,好似当今斯文食客所用的饭碗。沿河上下随处可见,可谓星罗棋布。有史以来这些凹坑就沉睡于此,荞坝沿河百姓祖祖辈辈从没人搞清这凹坑到底为何物,只能沿习上辈人留下的习惯称呼,谓之“地眼”。

在荞坝人的眼中,这些凹坑就是地球的眼睛。由于这“地眼”神态最精彩、数量最多的地段小地名叫瓢水滩,因此,当地人一直把靛蓝坝河段独有的这处凹坑统称为“瓢水滩地眼”。

如此绝妙壮观的凹坑,当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是前人因搭桥为安放桥墩所凿,为何摆布零乱,大小不一,而且遍河都是?如果说是“水滴石穿”自然因素所为,那得需要多少年才能形成如此深的凹坑?去年夏天,多次邀请后,四川省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忠东如约来到马边,实地考察。经他细致观察,“瓢水滩地眼”之谜终于以科学的原理正式破解。

李忠东介绍,“瓢水滩地眼”,科学的名词叫“壶穴”。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凹坑就像日常生活中用的茶壶一样口小肚大。地质学上,这种口小肚大的凹坑有很多种叫法,有人称为“锅穴、岩臼、水臼、瓯穴、壶穴”等。关于它的名字和成因,学术界有颇多争议,不过大多数专家称为“壶穴”,就是山区急流中挟带砂砾石磨蚀河床而产生的圆 形 凹穴。因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水流中携带的砂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内光滑如镜,其形似壶,肚大而口小。瓢水滩“壶穴”发育于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红色砂岩,也就是恐龙时代。

观赏“瓢水滩地眼”的最佳季节当数每年秋天。马边属于小凉山区,一到夏季,便是山洪暴发之时,一涨一落的山溪水从荞河两岸高山上以一泻千里的速度倾巢而出,泥砂俱下,使沿河河床备受冲击。在这些泥砂岩石的强力洗刷下,“瓢水滩地眼”所依附的红砂岩石的“庐山面目”得以真实呈现。那时,沿河红砂石上星罗棋布、眼花缭乱遍地都是眼。

珍珠满地 横卧一“千年石龟”

“观音堂”位于荞坝乡龙桥村境内,距县城18.5公里。是一个依山傍水、历朝历代受农耕文化浸染、典型的农家小村。关于“观音堂”的由来,1987年3月出版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名录》第38页作如是解释:“此村岩下曾建一观音庙,得名”。

从马(边)新(市)公路左拐,沿东升村道前行500米,在长年川流不息的东升溪沟里,独特的丹霞地貌,带给了此地无尽的景观:在小溪沟河床一块长约50米、宽约20米、小半入水、大半在岸的巨大红砂岩石平面上,上苍在这里巧夺天工地书写了一幅神态迥异的优美图画。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凹坑,坑内有水,如盘似碟,形态各异,神采飞扬,它们在满目青山俯视和涓涓溪流的辉映下,有如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的“珍珠”洒向大地,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这便是当地人形象称谓的“珍珠满地”。

站在“满地珍珠”的河床抬头前看,一块长约3米、宽约2米、厚约1.5米的巨石便进入眼帘。这块奇性巨石,四面薄中间厚,浅灰色的“群边”恰如其分地叠印在龟背与龟腹之间,因惧怕过往行人的无端骚扰而聪明地将头颅隐藏于肚中,远远一望,其整体造型恰如刚从溪沟攀爬上岸、正面对溪流晒太阳的一只缩头乌龟,令人叫绝。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作“千年石龟”。

观音堂上 活脱脱两条“鳄鱼出海”

就在这里,你会见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又一杰作。在“珍珠满地”下游河床的左岸,湍急的溪流在断裂岩层的逼迫下,突然从这里飞流直下,形成一处两米多高的自然落差。正是这个落差,让紧连左岸河床的两块近五米长的条形岩石的半截在溪流的切割下并列悬挂在半空,其中一块的头部可能是被山洪施暴时冲出的更大河石所斩断,形同一只鳄鱼嘴;两条长形石的背部,全是凹凸不平的小坑,形同粗糙的鳄鱼背;它们同时面向前方自然形成的深潭,活脱脱的就是两条相约相依共同奔流向海的鳄鱼。人们据此形象地把它称作“鳄鱼出海”。

正是在这“鳄鱼出海”右岸的前方四面都是石岩的地盘上,突然出现了一处圆圆的、类似脸盆大小的、深约一尺、装满天然水的深坑,有如真正的地眼。这个深坑内自然蓄满的天然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似正从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朝阳。由于这条溪流上游与此地紧密相连的村名叫东升村,而这条溪流就叫东升河,为此,当地人便形象地把这个地眼命名为“旭日东升”。

还是在这“珍珠满地”红砂石河床的下端,湍急溪流曾经的强力冲刷让此地再出神奇。在这整块红砂石河床上,一个妙趣横生的地眼再次呈现眼前,它的外表恰似一颗大大的红心。这形态逼真的心形地眼中间盛满天然水,在缓缓流淌的溪流衬托和习习微风的轻轻吹拂下,一颗明亮的红心同砂岩周边红红印迹若隐若现,相依相偎,相映成趣,好似两颗火热心灵正激情碰撞。人们在惊叹上天造化的同时,顺理成章把大自然的这一杰作趣称为“心心相印”。

或许是上天珍爱这里的诸多宝贝,为此专门指派了齐天大圣长期驻守于此进行特殊护卫。走进这块红砂石河床的中间部位,你会发现,一片岩石中央突然下凹了一处不方正的凹坑,四周高中间低,坑内依然存满山水,那凹坑上大下小,突出的一块砂石有如悟空高耸的前额,上方两个小凹坑形同悟空的双眼,从中奇妙地支出一根长约一尺的岩石凸现于水面形同悟空的鼻梁,下方微微收缩形成一个尖尖的下沿形同悟空的嘴唇,一幅双眉竖立、忠于职守、神态逼真的孙悟空图像便呈现眼前。人们据此把这道风景称之为“悟空护卫”。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上天赋予的这一系列生态微缩景观,居然鬼使神差集中洒落在“观音堂”溪流方圆不足200平方米的这块小小的“宝地”上,让人称奇,令人叫绝。

耕牛卧水 穿牛鼻里“青蛇下山”

作为荞坝的奇景之三,非穿牛鼻莫属。

“穿牛鼻者,彝域地名也。借山水之势而取象,源农耕之乐而明意。茶马古道之驿,洪荒天籁之境也。”这是诗人牛放在《穿牛鼻说》中的一段开篇之语,形象而深刻地阐述了穿牛鼻的来龙去脉。

穿牛鼻,距马边县城20公里,距乐山市区188公里。山体酷似耕牛卧水,荞坝河绕山而过,形成四面临水的绿色岛屿。

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绿荫之岛,良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水充沛,四季分明,使这里的植被皆称翠绿之绝境。清澈透明的细细山泉从山上缓缓渗出,为众多的灌木丛林不断补充血液,增添营养;铺天盖地的灌木丛林又为缓缓流淌的山泉遮风挡雨,站岗放哨。它们互为补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穿牛鼻”除一地绿荫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特色,便是它的自然水源。发源于黄连山脉的荍坝河水(古称黑水河)环绕其间,自然形成一个长1300米,宽50米,最深处13米,平均水深3.5米,呈“U”字形状的天然水域。这清清的荞坝河水,好似一条天蓝色的腰带,优雅地缠绕于“耕牛”肚皮一周,“柔情似水”,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大自然风刀霜剑的打磨和雕琢,“穿牛鼻”还发掘出“中国版图”、“老君显形”、“穿牛弥勒”、“沉鱼落雁”、“刺猬戏水”、“青蛇下山”等天然景观。

一段悬空石壁上,因多年风雨侵蚀以及岩浆附生藓苔颜色而形成的一处由青黑色藓苔打底,下边绿色小叶环绕衬托,灰白色影迹居中为主题的一个人影,正如一幅惟妙惟肖的太上老君形象,让人称奇。而另一幅由石岩外凸自然形成的宽7.6米、高4.3米、厚1.7米的一幅大肚弥勒图像,若隐若现的红红肚脐,形态逼真,恰似“穿牛弥勒”,令人叫绝。

还有荞河左岸出水大坝之处、倒挂在岩壁上的一株不知名的古树所形成的一道天然奇观:那长达5米、水桶粗细、下大上小、裸露在外的树干好似火烧般的半黑半明凹凸不平、形同蛇皮的这株奇树,在乱草丛中忽隐忽现,活脱脱就是一条拨开草丛穿行下山的青龙……这些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上苍之作,为“穿牛鼻”的经典和离奇,再次披上了更加神秘的多彩面纱。

新闻推荐

屏山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赵小丽)笔者近日从屏山县获悉,为加快推进屏山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

屏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屏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