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技术扶贫让茵红李丰收 尖山村迎来外省采购商

宜宾日报 2017-08-03 01:32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丽龙

连日来,屏山县书楼镇尖山村村民何清海就在忙着采摘地里的李子送去收购点。最近一周来,他种植的茵红李进入成熟期,每天要采摘近万斤。他保守估计今年的纯收入有25万元。

“以前,我家是贫困户。自从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后,农技员来教我们种植技术,有了技术,才有了李子的丰产。”说起这些摇钱树,何清海就合不拢嘴:2014年,李子卖了8000元。2015年,李子进入盛产期,我开始在网上销售,李子供不应求,共卖了10万余元。2016年李子卖了20万元。

早在2000年,在外打工的何清海从外地引进茵红李,由于缺管理技术,果树长势慢,结的果子品质不高,挂果最初那年,每斤卖0.5元也不好卖。

在何清海对一大片李子树不怀希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2014年,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来了。市农科院来了技术专家,上级派来驻村干部。通过学技术,村民才知道,种李子有很多窍门:修剪不能剪掉结果枝,李子挂果后养分要充足,果子才大,施肥要撒磷肥、氮肥……

“以前村民们不懂技术,在剪枝时把结果枝都剪了,怎么能结果呢?”尖山村支书罗万甫说,村民自从懂得了种植李子技术后,村里的李子一年年增产。

在收购点,记者看到,很多村民正在把李子按照果子大小分类装篮和包装。来自广东东莞的采购商黄毅说:“这样分类包装好,拿出去很好卖。现在是李子收购旺季,我们在书楼镇及周边都在设点收购,收购价是每斤3.2元-3.5元,每天要收购15吨以上的货。我们一般提前两个月就和农户预定李子,每年要在这边购买六七百万元的李子。”在记者采访的当天,还有来自重庆、山东、云南的采购商也在这儿购货。

如今,尖山村的李子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这儿的李子,通过经销商运输出去,最远的出国卖到了老挝。李子产业也带动了村民就地就业,仅仅是采摘李子就需要大量用工,每位采摘工每天的收入有100元。

“全村828人,去年茵红李收入达400万元。全村李子种植户单是李子这项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今年虽然因气候的原因有所减产,但今年的单价每斤比去年高1元,估计总收入不会比去年少。”尖山村支书罗万甫介绍,该村因地制宜,利用山地阳光充足,富硒土质,除了茵红李以外,去年还种植了1300亩核桃树。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除了尖山村发展李子产业以外,附近的火焰村和碾米村也通过产业连片发展种李子富了。碾米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吸引了周边200多户村民到该村集中建房,成为全市最大的移民聚居点。据悉,火焰村和碾米村是市委农工委、屏山县委组织部和屏山县委党校的对口联系村,预计这两个村明年就能退出贫困村。

记者从宜宾市农业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宜宾市通过技术扶贫等,实现种植业促进农民人均增收达128.2元。

市委农工委副主任赵世荣说:“书楼镇是宜宾市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个缩影。通过三年来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脱贫以后,各村还要创建‘四好村\’和幸福美丽新村。”

新闻推荐

屏山县成功注册五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日,记者从屏山县获悉,该县久负盛名的“屏山椪柑”“屏山龙眼”“屏山黑猪”“屏山白魔芋”和“屏山白萝卜”已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目前,屏山全县有商标注册量11...

屏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屏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