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之东风打造“翠屏样板” 把改革红利“改”进群众心里

宜宾日报 2022-02-23 00:58 大字

金秋湖镇茶乡村茶农采摘早茶翠屏区高桥竹村田园风光翠屏区启航“审批服务专用章”

□王泽勇 胡雪 本报记者 刘亚妮 文/图

春茶飘香季,茶园采摘忙。春节刚过,在翠屏区永兴镇狮子村一组,返乡创业农民工陈历禄带着茶农们采摘今春第一抹新绿,“3月才是我们‘黄金茶’的采茶高峰期,到时候会有上千名采茶工忙碌在茶园里,每天用工支出都有10多万元。”

陈历禄的宜宾金白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壮大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带来的红利密不可分。他所在的狮子村依托2万余亩茶樟,与周边中元村、四方村、王庙村捆绑“出拳”,引进大型农业企业,打造出三大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600多户,人均年增收达12000余元。

在翠屏区,像狮子村这样集中连片统一规划,把两项改革“后半篇”做出规模效应,增加改革“附加值”的典型还有不少。

两项改革“后半篇”工作开展以来,翠屏区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以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坚持把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与翠屏区“十四五”规划深度融合,按照“122”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将改革的“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盘活闲置资源 释放乡村新潜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资源要素流动缓慢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乘着两项改革的“东风”破局?翠屏区认为,只有充分实现闲置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释放乡村潜能,增加农民收入。

家住李庄镇高桥村的黄永秀如今的生活就是这一真实写照。

60多岁的黄永秀独自居住着一楼一底270多平方米的房子,两个儿子成家后都在外地工作,常年闲置出多余的房屋。在高桥村村委会的帮助下,她将房子一楼流转改造成农家乐,每年租金有24000多元,再加上农家乐帮工每月3000元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如今每年收入超过60000元。

“以前在家干农活,收入不高还累人,现在把多余房屋出租,光一年租金就比以前的收入多两倍。”黄永秀笑嘻嘻地说。

“收入高,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幸福,这就是我们改革的目的。”翠屏区“两项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翠屏区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域,在改革中,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有效解决了农村宅基地长期空置、房屋长期闲置的问题。自2020年颁发全省首张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经营权证以来,镇村闲置公有资产总体盘活率100%。

安垚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感受颇深。试点改革充分撬动了安石村的闲置资源,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两改”后的安石村,与之前有着天壤之别,通过“四方共建”,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变成了“产业深度融合、改革集成样板、成效集中展示”的现代乡村新样板,不仅让村里有了好风景,村民也看到了好“钱景”。

促进产业集聚 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重点保护区,翠屏区始终坚持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决策作为产业布局的“指挥棒”。如何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对翠屏区来说这是一道命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因茶合镇的金秋湖镇就是这一生动实践。

2019年,由原邱场镇、明威镇、王场镇合并的金秋湖镇,打破了镇域壁垒、拓展发展半径、优化空间布局,发展资源得到有效融合。

金秋湖镇副镇长黄玲介绍:“‘两改’之前我们根本不敢说是早茶核心区,因为每个镇都有茶叶,资源融合不起来,品牌包装也五花八门。‘两改’后,资源和品牌得到充分融合,茶叶园区直接从三星升到了五星,我们打造‘中国早茶第一镇’更有底气了。”

抓住改革机遇,金秋湖镇以茶为媒,建设茶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推动“翠屏天府龙芽特色镇”建设,明确提出打造“中国早茶第一镇”,形成茶叶种植、精深加工、市场交易、茶旅融合的全产业链,预计10年内茶产业综合产值将达100亿。

除了强强联合,翠屏区还致力于以强带弱。譬如牟坪镇龙兴村以柑橘为主导产业,通过采摘柑橘、钓鱼网虾,成为了宜宾市民近郊游的好去处。

“产业+旅游”让龙兴村集体经济发展劲头强劲,而通过“两改”与之合并的同心村却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合并后,全村水果基地向原同心村方向拓展,由5500亩提升到7000亩,有效带动弱村变强村,助推了产业发展。目前,龙兴村村集体经济达到750万元。

产业集聚发展的典型并非个例,在“两改”推动下,翠屏制定了产业协同发展的“五大”片区:翠屏城乡融合片区、白花三产融合片区、金秋湖特色农业片区、李庄镇文旅融合片区、宗场商贸物流片区。目前,累计建成中国早茶、酿酒专用粮等“5+2”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03.5万亩,建成高桥竹村、虎竹园、川南橘香等30个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

补齐民生短板 提升群众幸福感

“现在看病不用跑几十里路到城里医院了,镇上卫生院就能满足,而且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也好。”这是白花镇当地群众对改造后的百花镇中心卫生院的认同。

“之所以得到老百姓认可,得归功于‘两改’。”白花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谢俊明说,在“两改”中,政府给予1500万元支持医院进行改造,现在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就医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不仅能为当地11.2万人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还辐射到周边乡镇和自贡市部分区县。

“新修的操场很漂亮,教室宽敞明亮,校园环境也很好。”这是白花镇一曼中学高一(2)班的唐莉和同学们对新校园的感受。

从2020年12月动工,到2021年8月投入使用,一曼中学这座投入近3个亿,可容纳4500名学生学习的封闭式高中见证了翠屏区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速度。

“不仅要优资源更要优民生,真正把改革红利‘改’进群众的心里。”翠屏区两项改革办副主任杨育霖表示,翠屏区坚持把增强服务能力作为做好“后半篇”文章的民生性工程,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增强民生福祉。

在增强服务能力的过程中,翠屏区借力“幸福宜宾”十大工程,统筹推进镇村教育、医疗、党群服务中心等65个民生项目建设,总投资9.95亿元。截至2021年底,65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62个,开工率95.4%,累计完成投资5.83亿元,占年度投资的128.47%。

健全机制保障 激发治理新效能

如果说公共服务是改革红利的释放,那么基层治理就是这份红利落实的保障。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金秋湖镇云辰村党总支书记胡孝明看来,基层治理就是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目前,该村开展“一约五会”的“民主协商”机制就是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

菜坝镇针对城乡结合部村(社区)流动人口多、人员管理难,资源较分散、服务深化难等问题,通过“四联四建”,探索出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翠屏区将基层治理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紧密相融,出台全省首个区级《街道工作规则》,明确街道“8+10”工作职责,将街道职权从200余项减至106项。同时,建成全省首个基层治理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创新推出了如全科网格员、“五融”模式的基层治理机制。依托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构建完善“16+3+234”便民服务体系,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下放行政权力事项256项。持续开展“百名支书进大学”“百村奋进”“全域示范”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镇村干部治理能力,深化全省城市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增强基层治理成效。

“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翠屏区政协副主席、区民政局局长、区“两项改革”办主任胡刚表示,接下来,翠屏区将持续抓好集成示范点建设,突出区域特色亮点,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努力打造“后半篇”文章“翠屏样板”。

奋力书写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新闻推荐

叙府实验小学:学子妙手生“墩” 助力冬奥会

△昨(17)日,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校区开学,同学们交上了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助力冬奥会”手绘海报。该校党支部副书记袁利...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