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 创新高水平赋能
△大学城一隅 本报记者 曾朗 摄△在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电池安全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开展研究工作 本报记者 王宇 摄△产教融合重要平台——科创中心本报记者 曾朗 摄△大学城里,学生在操场上开展百米竞技本报记者 庄歌尔 摄
□本报记者 李丽龙
5年前,全市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每万人大学生人数仅46.2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年后,在宜办学高校已达12所,在校大学生超过8万人、每万人大学生人数达145人。
5年前,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45%,5年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58%,创新能力提升至全省第3位。
一连串耀眼数据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坚定举措,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科教支撑。
面向全新未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产教融合为指引,推进创新高水平赋能。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A
人才优先
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
过去5年,宜宾出台人才新政30条政策,设立10亿元的两院院士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新增高层次人才6686人。2021年认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列席人员张海生说,市委着眼宜宾未来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产教融合的理念推动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宜办学高校达12所,大学生超过8万人,新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产研院12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120个。以产教融合为引领,大学通过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契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科研院所通过转化和孵化科技研发及创新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为宜宾产业双轮驱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有了科技和人才的赋能,产业发展势头更猛、后劲更足。
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年宜宾将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大学城、科创城“人才库”“智力库”作用,推进在宜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切实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进高教园建设,力争在校大学生达9万人以上;高标准建设高职园,力争全市中高职生达8万人以上。
市人大代表夏梦说,宜宾是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超常的“宜宾速度”和“宜宾理念”使大学城、科创城、产业城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成为宜宾新的经济增长极。“产教研城”同频共振,“产学研”合作项目全面铺开,技术研发和市场化项目多点开花,产教资源集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为宜宾高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发展动能。
夏梦建议,希望宜宾在加大产教融合发展中,支持在宜高校联合市内企业、单位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人社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社会化培训、文化旅游等项目,加快打造区域生产性实训平台集群。
“职业教育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现实需求,也是宜宾高质量发展必须的重要支撑。”市人大代表林世全说,“当前,宜宾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产业环境、教育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些重要机遇,持续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全方位推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强化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和服务宜宾的溢出效应,全方位融入宜宾、服务宜宾高质量发展。”
B
成果转化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过去五年,宜宾组建产教联盟3个、职教集团(联盟)8个,联合开展省级以上重大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60项。宜宾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科技部“百城百园”的省级高新区。预计2021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上升至全省第3位。
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未来5年,宜宾的改革创新将再造新优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科技中心。
今年,宜宾将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现有高校、产研院作用,聚焦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打造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集散地,力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2%。
市人大代表刘世明建议,宜宾要进一步发挥“双城”优势,围绕宜宾确定的主导产业,支持相应学科建设,助力西华大学等高校申办博士点落地宜宾校区,创造宜宾教育史的新突破。对核心重点产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创设独立的事业型法人产业研究院,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设立制造业创新发展基金,加强与成渝双城以及宜宾市主导产业国内核心科研院所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所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集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C
改革创新
融入更大发展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市政协委员王炼操说,宜宾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绝非偶然,凝结了近5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方面集体智慧和辛勤努力,体现了敢想敢干和责任担当,将有利于促进教育、产业要素集聚融合,为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今年,宜宾将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抢抓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更好把科教人才“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四川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园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区域生产性实训平台集群。
同时,宜宾将以强化产教融合为引领,推进创新高水平赋能。通过统筹整合平台、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合10家以上,力争认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220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4%以上,引进高端创新创业项目团队20个以上。
王炼操建议,宜宾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要探索尝试,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政策支持,围绕宜宾市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推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设立更多实用性专业;打造高校与地方更多合作平台,互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奖补实施办法。
新闻推荐
——代表委员发言摘要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