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支撑 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建成区域科创中心

宜宾日报 2021-11-24 01:01 大字

[摘要]——高质量建成区域科创中心

△科创中心△领歌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手机主板进行检查△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立足于三江新区,为宜宾竹产业和油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陈戎/文 王宇/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宜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建设,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以科教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

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高质量建成区域科创中心,将其作为实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的路径之一。

1

重积淀

“新城”引来凤凰栖

昔日的宜宾以白酒和煤炭两大产业而闻名,是川南工业重镇。多年来,“一黑一白”主导着宜宾经济社会发展。

在白酒和煤炭行业纷纷开始深度调整的背景下,2016年,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在巩固提升、做优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引进培育、做大做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然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人才智力支撑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宜宾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明确要以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产业大发展;要以科创城建设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为宜宾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研发和人才支撑。

立足宜宾地处长江首城、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位于川渝滇黔几何中心,具有辐射吸纳3省8市3700万人口的独特优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结合宜宾市情反复研究,确立了“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建设发展思路,在三江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大学城、科创城,举全市之力打造宜宾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区、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高端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和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通过五年的不懈奋斗,宜宾“双城”新增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宜宾西南交通大学研究院等10所高校,在宜办学高校已达12所,在校大学生超过8万人,是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

“入驻宜宾以来,我们企业与落地宜宾大学城的高校合作,先后建成了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高端精密结构件先进生产技术研发机构,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市党代表、宜宾市智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杰介绍,企业是2017年落户宜宾的,在宜宾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实现产值5.5亿元,目前,正全力打造西部地区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最大配套基地。

2

强引领

“产业洼地”迈向“智慧高地”

如何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大,人才供给是关键。

位于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的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从深圳来宜投资的智能终端企业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入驻宜宾的智能终端品牌企业。

从四年前“壮着胆子”来宜投资兴业,到投产后年年不断刷新产值,再到主动为宜宾招商引资站台,邀请更多人来宜共谋发展,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见证了宜宾智能终端产业的蓬勃发展。

“如果去内陆地区,宜宾是唯一选择!因为这里前进有路,后顾无忧。”这是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明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坦言,宜宾“保姆式”“妈妈式”的服务以及快速崛起的大学城、科创城,给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五年的时间,在宜宾这片热土上,新引进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产研院12家,建成了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106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58%,创新能力提升至全省第3位。出台人才新政30条等政策,新增高层次人才6686人、是2015年的10倍。

宜宾“双城”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院士、教授、科研人员、大学生,从全国各地向宜宾汇聚,这些力量的碰撞,产生了“化学”反应,迸发出巨大发展活力。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蒋杰充满信心,“在宜宾大学城、科创城的引领带动下,企业将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上加大投入,并加快高校研究成果转化,重点突破。并主动融入参与成渝地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创新联合体,借力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的资源和力量,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蒋杰表示,未来的5年发展,他们要苦练内功,推行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快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等升级改造项目,逐步将工厂升级为集自动化物流、自动化检测、自动化组装为一体的柔性生产智能工厂,通过机器换工,优化人力,提升竞争力。

3

擘蓝图

科技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未来五年,宜宾如何进一步全面提升区域创新承裁能级、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高质量建成区域科创中心?

市第六次党代会指明了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建设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水平运营市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引进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力争3—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实现倍增,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建设科技成果市场化交易平台,打造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集散地。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争取承办更多国家重大创新创业赛事和活动,全面提升赛事经济水平。

就贯彻落实好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兵兵表示,未来五年,市科技局将更加坚定不移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以最务实的态度和超常规的举措,重点抓好提升区域创新影响力、提升技术创新供给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提升创新环境吸引力等方面工作,推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实做特做强大学城、科创城,推动已入驻高校、科研院所内涵式发展,持续引进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带项目、带平台落地,把“双城”打造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主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推动川南渝西地区在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创新协作,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白酒以及竹产业等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宜宾在全国全省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培育工程,积极争取布局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平台,力争到2026年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突破200家。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倍增工程,完善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精准招引一批、精心培育一批、精确孵化一批,力争五年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300家、1500家。 做实用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26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突破20亿元。高质量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加大中试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在宜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试基地,打造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区,推动更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市场化政策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强化科技项目引领带动,鼓励多元化、多渠道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争取承办国家重大创新创业赛事和活动。强化科学普及和科技宣传,积极推广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和经验,大力弘扬和培育创新文化。

未来,科技这一发展引擎必将催生出强劲的新动力,牵引着宜宾劈波斩浪、稳健前行。

新闻推荐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建设全国竹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县

(上接第一版)一是强化目标导向、实现五个翻番。未来五年,我们将着力建设“魅力竹海·活力长宁”,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