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抢抓“双城”建设机遇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802.12亿元——这是宜宾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以此成绩,宜宾市首次进入“中国城市GDP百强榜单”。
●200.03亿元——这是宜宾2020年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全省第一个突破200亿元的地级市。
●12所、7万人——这是宜宾目前拥有的高校及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川南第一、全省前列。
□本报记者 郭晓娟
从传统“一黑一白”的支柱型产业结构,到“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体系多点开花;从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成功获批,到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十二五”末的高等教育全省落后,到如今的大学城、科创城强势崛起……每一步跨越发展的背后,是宜宾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和科教强市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
谋划长远
无中生有建“双城”
今年5月9日,“院士宜宾行·酿酒专用粮高峰论坛”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等多名来自国内各领域的资深“大咖”,云集于此,共同为宜宾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院士专家汇“智”宜宾,这样的活动,在如今的宜宾“双城”(大学城、科创城)内经常会有。
现在,说起宜宾“双城”所在地的宜宾三江新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标准化厂房、是高科技企业、是知名高校、是绿地公园,也是速度、效率和快节奏。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拔地而起的新大学校园,是干事创业的宜宾人、外地科研学者,还有留学生。
时针回溯到2016年前。那时,宜宾还没有如今鳞次栉比的大学城、科创城,全市仅有宜宾学院1所本科院校和宜宾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宜宾发展的两大短板。宜宾的招商引资团队前往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招商时,就常被企业家“你们那里有没有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技术支撑”的提问难住。
要谋发展,需要补足问题短板。2016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一个谋划长远的决策: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推进“产教城”融合创新,为宜宾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
随后,宜宾以一系列超常举措为“双城”铺路——市委书记刘中伯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杜紫平挂帅高位推动;以“产教研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开发建设;创新设立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市委人才工作局,专业高效提供优质服务;以市场化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出台《支持两院院士和国青创新创业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
目标既定,各大高校签约紧锣密鼓,各类科研院所纷至沓来,各个项目建设有序展开……四年来,36平方公里的“双城”从纸上蓝图变为现实,实现“无中生有、平地立城”。
诸多高校为何纷纷选择来宜办学?从成都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严余松的话中,可以窥见其一。他说,之所以到宜宾来办学,是因为宜宾市委、市政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理念好、态度诚、措施实、效率高,“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从签约到开校,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就是‘宜宾奇迹’。”
而落地宜宾的高校、科研机构,也顺势搭建起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为宜宾市重点培育的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及锂电等新兴产业赋能。
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为例,建成以来,先后建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30余个,与宜宾市企业签订项目合同10余项,项目资金逾1000万元。还有欧阳明高院士,一直为宜宾汽车、锂电产业出谋划策、举荐人才。
面对争议、阻力和困难,宜宾“双城”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大学城方面,截至2020年底,在宜办学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人数分别增加到12所、7万人;留学生从无到有、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科创城方面,全市已有12所科研机构,欧阳明高、邓中翰2所院士工作站入驻运行,宜宾市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省第3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6年的47%提升至2020年的58%。
着眼未来发展,宜宾将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副中心,力争到2025年,宜宾“双城”全面实现建成15所以上普通高校、10万以上大学生,10所以上高职院校、10万以上高职生的目标,为宜宾今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宜宾讯(记者侯云春)近日,记者从宜宾市“红色宜宾初心之旅”红色宣讲进景区活动现场获悉,今年,宜宾将实施“红色宜...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