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杂技首次捧回国际大奖

宜宾日报 2021-03-03 00:41 大字

△演员训练中。△杂技节目《中国结》获澳大利亚第五届国际马戏节“未来之星”(青年组)铜奖。

□本报记者 谢畅

近日,从澳大利亚第五届国际马戏节传来喜讯,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杂技节目《中国结》获“未来之星”(青年组)铜奖,这是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杂技团成立以来首次获得国际大奖,更实现了宜宾杂技在国际大赛中零的突破。

首次捧回国际大奖

澳大利亚国际马戏节创办于2014年,得到了世界各国马戏组织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目前澳大利亚最重要的马戏活动之一,本届马戏节共收到来自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的马戏组织的近200个节目参赛。

与往年相比,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马戏节比赛采用节目视频参赛的形式,进行网络评选。

“空中节目,要现场观看,视觉冲击力更强,更有震撼力。” 作为《中国结》的创作人,董争臻认为,能从20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异的成绩非常不易。用传统杂技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杂技人的追求。

“这是宜宾杂技首次获得国际大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红告诉记者,《中国结》作为四川唯一参赛的节目,此次走出国门,让世界的观众发现中国杂技的一种新形式,也为全球观众献上了一道视觉大餐。

打破常规“魔变”道具

高空节目《中国结》采用人们所熟悉的“中国结”作为基本参照,通过对杂技演员的身体机能技巧操作的可行性进行运算和设计,从中捕捉更适合于杂技技术开发展示的尝试探索。

“考虑到杂技的创新变化,首先要从道具上的‘魔变’入手。”董争臻说,他找来了很多烤羊肉串的竹签子,把竹签子搭成不同的形态,组合变化,不断尝试,最终一个寓意祥瑞美好的“中国结”原造型结构赫然形成。

在表演中,随着演员们技巧的变化,大斜线、心包结构等多个空中造型的出现,与节目高潮的推进环环相扣。因道具的“魔变”,技巧也研发出新的形式,双人背上探海起倒立、顶端双人跃下抓底杠成倒叉、双人对手水平辗转、五人大斜线反身跨步造型、大斜线倒钩走下等造型与技巧、道具的变化演进,构成了作品统一的美学理念。

两代演员的汗水与付出

台下十年功,才能换来台上一分钟的耀眼夺目。

3月2日,在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杂技团的练功大厅,年轻的演员们正挥洒着青春与汗水,脸上有获奖的喜悦,更有苦练基本功的认真。

早上7点,杂技团的演员们就开始一天的训练。倒立顶、翻跟斗、压腿、开胯……十年如一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相同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陈思洋今年17岁,但她已经是杂技团的“老人”了,从8岁进入宜宾杂技团,她就明白练好基本功对于一个专业的杂技演员是何等重要,身体的柔软、力量都不是一日之功,都是汗水、泪水的转化。

“这次参加比赛的演员,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18岁。”吴红说,在训练比较紧张的时候,陈思洋等五个小演员每天除了练基本功,下午3点到6点,都在道具上练习,悬挂在空中一练就是一下午。

“其实,因为有第一批《中国结》的演员,五个年轻小演员少走了很多弯路。每个动作有什么技巧、怎样练习更有效果……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有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她们的路平坦很多,收获更是不少。”吴红介绍说。

宜宾杂技硕果累累

近几年,宜宾杂技节目亮点频现,逐渐成为了杂技界一张响亮的名片。

1956年,宜宾杂技团成立,2011年成立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60多年的坚持不懈和改革创新,保留了杂技团这支专业队伍。

如今的宜宾杂技已经成为了杂技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2014年,杂技魔术人偶儿童剧《红鼻子和妞妞马戏团》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2015年,杂技节目《花语嫣然》荣获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杂技比赛“金奖”;2017年,杂技节目《水晶之恋》荣获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杂技类“金奖”;2019年,杂技剧《东方有竹》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宜宾杂技走出去、引进来,持续加强培育人才,强化常规师资队伍建设,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杂技技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开启了宜宾杂技发展的全新篇章。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为省级新区建设开新路作示范 □刘中伯(宜宾市委书记)

□刘中伯(宜宾市委书记)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