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锁江石刻

宜宾日报 2020-12-23 00:56 大字

□陈海龙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宋朝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被朝廷调往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任别驾(秘书类官职),后调至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黄庭坚又被调至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安置。

黄庭坚在戎州度过了三年谪居生活,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的诗坛影响很大。黄庭坚的词与秦观齐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他还擅长行书和草书,在书法界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廉颇蔺相如传》等。

宜宾地理位置独特,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古城三江环抱,金沙江、岷江在这里汇合,形成了波澜壮阔的长江。宜宾市区的岷江北岸江边有一巨石,名“锁江石”,老百姓也称此巨石为“大石包”,巨石与岷江对岸真武山石壁处的半边寺遥相对应。锁江石旁边有一处亭子,名为“锁江亭”。锁江亭与半边寺遥相呼应,成为了宜宾的重要津渡。

锁江石曾是唐朝戎州的防御性军事设施,清朝嘉庆版《宜宾县志》中有记载。据资料记载,锁江石在唐宋时期,有铁链跨江,扼锁大江,以防止敌人乘舟夜袭叙府。从宋朝起,锁江石还成为了税务关卡。在宜宾黄金水道盐、铜必经之地,锁江铁链的升降之间,朝廷“官盐榷卖”“官铜禁运”“官茶公运”得到保障。不过到了元朝时期,锁江铁链被元军所毁,今已不存。

锁江亭的对岸,是翠屏山、真武山古庙群,据清朝《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

所谓“锁江”,《方舆胜览》有解释,“锁江,两岸大石屹立。因置铁縆,横截其处,控扼夷羌。”

锁江石上刻有两个1.5米见方的大字“锁江”,字体挺拔遒劲,旁有“山谷”留款。对于“锁江”二字的出处,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黄庭坚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居此地,某日醉后留下了此题款,所以旁边有“山谷”款识;其二说是宋朝叙州知府何师心所写。锁江石刻凿刻深浚,现在仍清晰可辨。宋朝锁江石上还建有“锁江亭”,为当时戎州一景。清朝嘉庆十七年版《宜宾县志》则记载,“锁江”石刻为宋朝淳熙癸丑年(1181年)叙州知府何师心所书。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诗人都曾在锁江亭上观赏过岷江雄伟壮丽的风景,以酒抒杯,高歌咏叹,留下了不少名篇。

黄庭坚所赋甚多,宋朝罗从彦撰《豫章先生文集》十七卷中所载黄庭坚《晚饮锁江亭诗》四首中,有“锁江亭上一樽酒,山自白云江自横”;还有“与世浮沉惟酒可,随时忧乐以诗鸣”等句,以抒发他寄情诗酒,忧国忧民的情怀。

范成大《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客。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诗人自注说:“郡酿旧名‘重碧’,取杜子美《东楼诗》中‘重碧拈春酒’之句。余更其名‘春碧’,语意更胜。”此诗叙述了范成大刚到戎州就登亭畅饮“春碧酒”。春碧酒是宜宾本地名酒,可见“锁江亭”和“春碧酒”当时在全国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是黄庭坚在宜宾的一段生活剪影,诗中流传最广的是:山绕楼台钟鼓晚,江触石矶踸杵鸣。锁江主人能致酒,愿渠久住莫终更。

“山绕楼台钟鼓晚”,这句诗让我们看见了夕阳西下的锁江亭内,黄庭坚与友人开怀酌酒的愉悦情景,同时还使“翠屏晚钟”成为宜宾具有独特标志性的人文景观,被后人列入宜宾八景之一。

“江触石矶砧杵鸣”,是一幅逼真的生活速写,江岸人家近在眼前,远山近水栩栩如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跃然纸上,画面清晰动人。

“锁江主人能致酒,愿渠久住莫终更”,从这句可以看出,黄庭坚的心态是放松的。他似乎看透了许多身外之物,能够以“锁江主人”自居,且有“久住”宜宾之意,大起大落给了黄庭坚新的思考。

半边寺位于真武山麓,庙门为三重檐歇山式阁楼,中间廊房临江部分悬空而立,一半为吊脚楼,五六十根石柱悬空支撑,气势不凡。锁江石、锁江亭与岷江对岸的半边寺,真武山上的遇仙楼,奔涌而来的滔滔岷江,共同打造出宜宾迷人的一道风景。

1958年建成的宜宾岷江铁路大桥,是内昆铁路(内江至昆明)的重要工程。而内昆铁路宜宾段的铁路大桥,正好从锁江石上跨越岷江。内昆铁路于1958年10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363.7米,最大跨度66米,铁路大桥下的岷江,可四季通航。不过,由于修岷江铁路大桥时,需要建真武山隧洞,因此半边寺被拆除。 只留有一幅清末湖南提督鲍超在前往支援冯子材时,路过锁江亭留下的一幅下联:锁江石,石锁江,锁夷锁羌锁大江。时隔多年后,一名秀才游览时,触景生情,对出了上联:半边寺,寺半边,半崖半坎半路边。

草堂是杜甫在成都留下的最著名的景点,而黄庭坚在宜宾留下的景点,就是宜宾流杯池。流杯池是黄庭坚根据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境,利用天然石谷而建,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宜宾古八景之一,也是现存最完好的酒文化发祥地之一。“池”字取“曲水流觞”之意,吸引了古今不少名人雅客前来饮酒赋诗。

三年谪居生活,黄庭坚在宜宾创作诗词近100首。自宋朝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涪翁楼是昔日黄庭坚读书会友、挥毫泼墨之地,他在此留下了《苦笋赋》《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流杯池,山谷东西走向,长52米,宽7米,高15米,池依峪谷之势,池凿于宋朝。于山谷之中底部,呈九曲迂回,长5.2米,宽约0.5米,池首深0.3米,池尾深0.36米,池周置石凳八个。谷中小溪由巨石中流出,经九曲池盘后又深入巨石之缝。谷两边巨石绝壁耸立,谷顶古树虬枝,谷底池水清洌。

锁江石对岸的真武山遇仙楼。遇仙楼位于翠屏区真武山上,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叙州郡守淡士灏在此修建一座楼,命名“遇仙楼”,以供奉郁姑仙子。四川盐道衙门派驻宜宾的盐务委员李翰仙撰真武山遇仙楼联,上联:“当碧云天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下联:“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人来”。

涪翁楼位于翠屏区流杯池旁,建于宋朝,相传为黄庭坚读书用墨及游憩之所。涪翁楼几百年来,风雨飘摇,残檐断柱。历经明、清朝多次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加固维修,1966年遭岷江洪水淹没后毁弃。

1979年,涪翁楼依原楼图样重建,楼正面“涪翁楼”三字匾额为周建人所书。全楼采用钢筋水泥仿古结构,雀檐翘角,画梁雕窗,廊栏造型典雅。登楼凭栏,南可观荷塘秀色,东可揽流杯胜景。楼上设有流杯池石刻题记及旅游纪念品专柜,楼下为大众文化活动场所。

涪翁亭位于原涪翁楼旁,原建筑年代不详,现流杯池涪翁亭为新建,亭高13米,亭径9米,回廊式结构,亭中石桌6凳,亭柱间有凳座连排,白柱绿瓦,双层曲檐,飞挂翘角,十分隽妙。涪翁亭一直是游客游览流杯池的重要景点,也是吊唁黄庭坚的纪念性建筑。

追寻黄庭坚浪迹天涯的足迹,品读黄庭坚部分断断续续的诗文,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黄庭坚与宜宾锁江亭的渊源,在宜宾的城市发展史进程中,就是岷江中的一朵浪花,在特定的天空下划过,为我们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信仰、抗争与不屈的文字,是黄庭坚传递给我们的信号,也是我们常读常新的课题。

1982年8月,市政府公布“锁江石刻”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锁江亭以及与锁江亭有关的故事、传说、文化同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再度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闻推荐

翠屏区人民法院民一庭 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本报讯(田明耀彭屏)近日,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下发《关于表彰2020年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