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急救不能总靠医生“雪中送炭”

山东商报 2020-10-14 09:58 大字

想让每个人像医生一样具有急救知识与技能过于理想化,像医生以及专业急救人员都是有相关专业背景,并通过系统的培训才会具备,急救市民化并不现实。成熟的急救其实是体系化、层级化的,市民参与、公益救助与院前急救,有序衔接才可能形成急救速度与效率的最大化。

10月11日19时许,四川宜宾五粮液机场候机大厅,一名男性突发晕厥。正在一旁候机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4位出差医务人员见状,立即上前展开抢救,轮流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患者随后被120救护车送医。经过连夜接力营救,12日上午,64岁的上海游客陆惠新病情逐渐向好。(10月13日《成都商报》)

个案是公共场所急救的成功案例,但又有深厚的个案色彩,毕竟绝大多数人在遭遇类似急症时,都不会那么幸运遇上医生而且是急救方面的专业医生。然而,这也是目前公共场所急救的缩影,能够及时介入并成功救人的报道中,多为专业医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尴尬。

的确,急救有很强的专业性,既要求具备对伤害与疾病的判别能力和正确处置能力,还要求操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正是急救普及的难度所在。毕竟,想让每个人像医生一样具有急救知识与技能过于理想化,像医生以及专业急救人员都是有相关专业背景,并通过系统的培训才会具备,急救市民化并不现实。成熟的急救其实是体系化、层级化的,市民参与、公益救助与院前急救,有序衔接才可能形成急救速度与效率的最大化。

因此,推动急救的普及,首先是强化急救资源的可及性,包括急救设施、专业人员、急救志愿服务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的普及率,如除颤仪、急救包等急救设施设备,在机场、码头、火车站、体育场馆以及繁华的街区都应是标配。实践也证明,运用设备辅助工作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操作技术准入门槛,还可能大幅度提高效率和可靠性,特别是AED被称为“急救神器”,是近几年推动公共配置普及的重点,还写入了《健康促进法》草案。就象通信建基站一样,使急救在公共场所广泛布点,在每个人突发疾病时能够快速获得服务。

其次则是强化急救技术的分层普及。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主要还是推动急救常识的普及,培养公众正确判别常见的伤害与疾病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应对,如及时让受伤害的人远离伤害环境、及时报警求助、采取措施防止伤害持续等等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之于急救实务,则重点是培育和壮大公共场所专兼职急救人员和急救公益志愿队伍,提高他们在人群、在场所中的均衡分布率,在人们需要急救时第一时间提供专业的帮助,为医疗急救的介入赢得时间。

比如,机场、体育馆、地铁站等,设急救点、配置设施设备都不是目的,关键是建急救能力,包括有专门的急救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换言之要使得急救成为岗位与职业的技能要求之一。只有如此,医生、社会志愿者“偶遇”而参与急救,才会是锦上添花。◎木须虫

新闻推荐

“坠床、跌倒”怎么办 宜宾市中医医院开展应急演练

家庭与生活报讯近日,宜宾市中医医院组织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临床各科室等30余人开展“坠床、跌倒”应急演练。...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