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陶马头
东汉陶马头出土于宜宾市翠屏区,现收藏于宜宾市博物院。
它为泥质灰陶,长36厘米、宽14厘米、高31.5厘米。马头面部狭长,头饰缨络,气宇轩昂。造型为张口,露齿,呈嘶吼状。鼻宽,眼大,眼珠外鼓。耳小而尖,直立,紧贴缨络。鬃毛整齐挺拔。保存较完好。整个造型雄劲有力,神态意趣盎然,是一件艺术价值较高的汉代艺术品。2016年3月—7月,曾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展厅的“巴蜀汉风———川渝地区汉代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现在宜宾大观楼的“大观观城—宜宾历史文化名城展览”中展出,深受观众喜爱。
汉代宜宾的马有多大
目前,宜宾地区出土的陶马虽无完整造型,但从这些马头和马腿的形态和尺寸,可推测其完整陶马形体较高大,大概有1米长,近1米高,骨骼肌肉发达,四肢强颈有力。据史料记载,宜宾马主要是产自西昌彝区的“山地笮马”以及黎叙五州(即金沙江以南今滇东北地区)所产“羁縻马”。“笮马”,自古为西南山区良种矮马,善驮载、长行走。“羁縻马”则躯小而健,登山灵活,负重善驰,官府喜之曰“良马”。
汉代这些马有何用途
从马头装饰造型来看,有饰璎珞和戴马笼头状。可见马的主要用途为座骑、拉车和驮运等。出行马高大肥壮,被装饰得异常华丽,驮运的马则是成群成队。汉墓出土一些汉砖及画像石上有车马出行图、牵马图佐证了当时人们对马的使用。另外,宜宾境内有秦五尺道、汉南夷道,现残存路段尚留有马蹄痕,依稀可想象当时之景象。据史料记载,秦汉之际,其道上已然马帮商旅络绎,巴蜀因此殷富,交易物包括笮马、僰僮、髦牛等。这些马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交换商品。
马,在六畜中排在首位,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被认为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秦汉时期,统治者或贵族死后一般都随葬陶马或铜马。
古人认为,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也。马对之于古人,既具天地之精灵,当属祥瑞之物,已远远超越了作为六畜的世间凡物的局限,极具特殊内涵。马对今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马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象征;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代表。
新闻推荐
开学啦!开学啦!开学啦!随着宜宾大学城各大院校秋季入学的学生分批到校,沉寂了好几个月的各大院校开始有了生气,周边的商家生意...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