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他们而高兴

宜宾日报 2020-08-26 00:53 大字

□何卡林

图书馆前的广场上,又搭起了巨大的台子,大红的背景中间,“宜宾市农民工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展”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五排画架子,整齐地摆放在空旷的广场上,花岗石地面上,映出倒影。七月的天气,气温接近四十度,我路过这里时,被这一新奇的展览所吸引,走了过去。要说这市图书馆举办各种书画、美术方面的展览也是常有的事情,但展出大多在馆内进行,而把作品放到这广场上来的,却不多见。

展出的作品有一百余幅,有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绘画作品,还有短小的美文作品,作品应该是“农民工”们发自内心之作,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我不懂艺术,也看不出水平高低。但从呈现出来的效果看,作品打动人心。

一提到“农民工”,就让人想起了那些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设者,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忙碌的操作工,在大街小巷不辞劳苦的环卫员,在炉火前炒菜的大厨和餐馆大厅奔跑的服务生,还有在车流中穿梭着的快递小哥们。其实,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业的,还有在企业工作的管理、文案人员,自主创业的设计师和传媒人等。他们中间可谓人才济济,所以,作品中有许多不俗之作,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天气炎热,但在几幅摄影作品前,我却停留了许久,看着看着,不觉一阵心酸涌上心来:一男一女两位农民工,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放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旁,马路上车水马龙,她们东张西望,像是在等红绿灯,又好像在呼唤着什么,神情紧张,不知所措。一对夫妇坐在工地的建材堆上,深沉地望着前方高高的吊车旁边,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作品取名是《梦想·家园》,让人深思。有几张是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工作场面:有毒日下搞焊接的,高空中扎钢筋的,桥塔上悬挂着的,工地上浇铸混泥土的。最让我惊叹的是有一幅叫《农家幼儿》的作品:一个苍老的妇女坐地门槛边,端着碗正在喂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吃饭,门里站着5个孩子,石头檐砍下还坐着8个。看样子这些孩子年龄都在二到四岁之间,稚气的脸上粘着饭粒,各自做着充满童趣的动作。这些作品,从农民工们刚来这繁华大城市时的惊恐,到在工地上艰辛的劳作,再到内心的期盼,还有孩子和老人留守家中的无奈,都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能高速发展,在官方的注解中,就有得益于“人口红利”一说。中国有着数以亿记的农民,他们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为了生存,不管什么重活累活都可以干。于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们大批从农村来到城市,以不高的劳动所得,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上劳作打拼,给城市带来了美丽,带来了繁荣。可是,他们却连一个合适的称谓也没有。有人说,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为什么叫“农民工”?这个称呼既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甚至还给一种不太尊重人的感觉,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在近几届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提出过提案或议案,有的提出了改叫“新产业工人”的洞议,但莫衷一是,没有结果。

那天,正好有几个“农民工”从图书馆旁的建筑工地上走了过来,他们看了看大牌上的文字,笑了起来,惊叹他们这样的人也有文艺展。我和他们聊了起来。我问道,你们对“农民工”这种称呼有什么看法?他们七嘴八舌,大概意思是,管它叫啥子名字,我们都是下劳力吃饭,怎样叫不重要。重要的是干了活路后,多开我们一点工资,更不要欠我们的血汗钱就好了。

听了他们朴实的话,我沉思良久。说实话,“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贡献实在不可小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可能停摆。可是,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关爱程度却很不同步,他们的生存状态更是不敢恭维;一些逐渐显现出来的矛盾让人忧虑,如空心村问题,老家留守老人与留守小孩的问题。这些该如何应对,值得认真思考。但是,时代在发展,就今天这个以“农民工”为题的文艺展来看,就是一种进步。对此,我为他们而高兴。

新闻推荐

志城社区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可以用了

本报讯(记者谢畅)近日,记者在临港经开区沙坪街道志城社区看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楼梯已经装修完毕,监控设备安装、照明线...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