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建设”助振兴 从胡坝到“福”坝的华丽蝶变

宜宾日报 2020-08-07 00:50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婧

胡坝村2014年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户96户315人,是翠屏区五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通过“产业强村、机制活村、治理兴村”的“三村建设”,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令人艳羡的“福坝”村。2017年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942万元。

2019年,胡坝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万元。全村建成柑橘基地3819亩、竹笋基地3014亩、肉牛基地33亩存栏150头。

幸福·胡坝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胡坝村创建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六无”平安村,是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基地;建成运营CFC赛事基地,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钓鱼俱乐部联盟杯赛(西南赛区)总决赛、“520为爱行走·相约胡坝”大型徒步“竹林越野穿越”活动,均被中央四台采用播报;胡坝“三转三创”改革模式被《川报观察》《今日头条》等媒体刊载。

着力产业强村

共建致富之路

“一条独路三米五,土地贫瘠不出谷;青壮年人多外出,空巢孤寡生活苦”,这是胡坝村以前的真实写照。穷则思变的胡坝人民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积极行动起来,用勤劳、智慧和团结,改变着自己、改变着现状。

一是把土地资源盘活起来。以“村集体+农户(贫困户)+产业大户”为主体,组建股份制产业专合社,推动土地变为合作社股本、村民变为合作社股东,获得收益按股本比例核算。通过“村民零投入、土地零流转”形式,全面盘活了土地资源、培育壮大了集体经济,村民获得了土地和劳动收益,有效激发干事创业、致富奔康热情。

二是把经营模式转变起来。按照“大园区、小业主”工作思路,合作社在把全村土地经营权集中统一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深沟高箱聚土起垄,标准化打造柑橘、雷竹等产业园区,提升土地价值。待经济作物育成后,以60亩至300亩为一个单元将园区进行划分,以新的价格进行转租,村集体和入股农户在此获得新受益。

三是把创利方式丰富起来。对全村闲置土地、房产等各类集体资产进行集中清理,交予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将集体资源转变为集体资产。公司统筹村级自有资源与外来资源,积极引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文旅公司等参与乡村振兴,最终实现村集体、农户(贫困户)、企业等多方创收、合作共赢。

着力机制活村

共谋发展之策

脱贫容易,防返贫难。胡坝村针对贫困户每家每户个性特长和技术优势等,从扶志扶智、量身定做产业、引入能人带动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探索“农村智库”防返贫机制。统筹整合各类涉农人才,探索建设全市首家“农村智库”,为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智库引智:用好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基地。智库培智:协调市、区相关部门和专家,指导编写产业培训、感恩教育等智库培训教材。智库献智:坚持以智库资源为发展支招的理念,在智库法律专家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胡坝村与某企业原料收购合同中的瑕疵,避免了潜在的纠纷;在智库营销专家指导下,打造特色品牌,新建冷链库、乡村民宿等,为巩固脱贫成效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探索“一领五联”防返贫机制。胡坝村积极试点“一领五联”防返贫机制,认真开展脱贫户分类管理、精准监测、分级防控、系统帮扶,确保“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坚持党建引领,明确两委班子带头,认真开展联系干部“一对一”帮扶,激发防返贫奔小康内生动力。实施监测联网,通过入户调研和信息采集,将贫困户纳入监测平台,对风险级别呈上升趋势的立即提醒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突出发展联动,引进有正农业、北京追鱼文化传播等企业,共同打造有正农业西南总部基地等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增收;引入“钩尖江湖”打造手工制作培训基地,把“脱贫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利益联结,积极探索“企业+专合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培训联办,根据监测平台体系汇集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外出务工、技能缺乏等需求。实行兜底联保,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全力保障全村96户脱贫户不因残疾、疾病、上学、缺资金技术等原因出现返贫。

探索“农村改革”防返贫机制。胡坝村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牛鼻子,着力引进“新村民”、培育“新农民”、催生“新股民”,以改革动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引进“新村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的优良环境,吸引企业主、文创团队、背包客等融入胡坝、开发胡坝、扎根胡坝,成为助力本地发展的“新村民”。培育“新农民”: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帮带作用。催生“新股民”:大力推进土地和现金入股专合社,发展股民400多户,全力确保了全村无一户一人返贫。

着力治理兴村

共享盛世之果

乡村要发展,治理是关键。不仅是人文,还有群众的思想观念,要跟上发展的节奏,就必须在强化治理上下功夫、做文章。

激发基层组织自治活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同时广泛动员村级力量共同参与自治;始终坚持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妥善处理村民矛盾,形成崇德向善、谦和礼让新乡风,推动依法治理实现良性循环。建立完善“1+1+N”村级党内和民主监督体系,形成了依法治理的“新模式”,进一步突显了依法治理成效。

激发宜居乡村建设活力。按照省委“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要求,通过筑牢生态屏障、补齐生态短板、发展生态旅游,全面推进“三大革命”建设,配合生态整治,进一步打好绿色发展的“组合拳”。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河长制得到进一步落实。

激发文明新风弘扬活力。完善胡坝村“一约一队四会”机制,建成有传承、有记忆、有地域特色的“胡坝记忆陈列馆”。积极开展零上访村创建,极大地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不断促进乡风文明的提升。

新闻推荐

裂开围墙重建完好 周边居民纷纷点赞

本报讯(王植焱记者陈根)“如今围墙修好了,大家都放心了。过去,这围墙过于破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8月4日,家住附近翠屏区上...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