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气预报有了“大数据”
气温、湿度,雨雪、冰雹,这些气象要素的观测采集、数据传输不再由人工操作,通通转变为自动化处理;当过去的天气预报需要人工手画等值线等方式一一被替代……近日,记者在宜宾市气象台采访时了解到,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逐步优化至秒级,不仅为“智慧气象”提供更高效准确的大数据支撑,也让市民收到的天气预报更精准更详细。
升级
“人工眼”进化为“电子眼”
据了解,2019年4月1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地面观测也由此进入自动化时代,在观测频次、传输效率和数据量方面的提升将更好地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为实现“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提供有力支撑。
宜宾市气象台副台长邓荣耀回忆,在2004年左右,宜宾的气象观测的频次低、要素少。地面观测每三个小时观测一次,探空观测每天8点和20点两个时间点。为了给出天气预报,需要综合采集观测到的数据,由人工在环境场中画出等值线。
随着行业发展,后来观测的手段逐渐增多,比如卫星云图的数据更新,由原来一个小时左右反馈一次的频次,逐步缩短到5至10分钟反馈一次;精度上,由以前观测精度在10公里的范围,精确到3公里的范围。
2005年宜宾增加了多普勒天气雷达。有了天气雷达的参与,使得更容易捕捉,以宜宾为中心,2、3百公里范围内降雨系统,让短期预报更为准确。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则是,目前宜宾已全面实现无人观测,自动观测的时间频率可达到1分钟收集一次数据,而且区域自动站也从以前的10个,增加到了200多个,这也使得系统的更新频率和细小变化的捕捉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相比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观测的观测能力明显增强,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提高4至8倍,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至1分钟,传播精度和速度都大大增强。” 宜宾市气象台副台长邓荣耀表示,实现全面自动化后,观测业务工作量平均减少约30%,从业人员工作重心将向数据应用、设备维护、天气预报和精细化气象服务转变。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能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过去,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老三样”观测天气,如今全自动化后,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正成为可能。
转型
“观天者”转型为“读天人”
“我们现在已经结束了气象人风吹雨淋记录观测的年代,目前数字预报已是主流。将气象数据放入一个程序里,运用大气动力学、天气学等原理,形成一套计算模式,把未来的天气直接算出来。”邓荣耀说,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都被应用在“观云识天”上,这是智慧气象融入生活的新开始。
因为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元素,以前的“观天者”转型为“读天人”,以前由于宜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局地气候,人工测量很难做到天气预报准确的难题,也随着预测精度的提高,算法的改进迎刃而解,目前比较准确的预测7天以内的天气情况,对气象人来说已不在是难事。
转变
“做汇报”转变为“做服务”
从以前将统计预测数据,将预报结论向上级部门汇报;到现在的将气象做到向社会公众服务,近几年的做法越来越细,越来越周到。
气象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特别是宜宾河流众多,一旦遭遇强降雨,容易产生中小河流洪水以及山洪地质灾害,细致化的分析和及时的信息发送,是对气象人提出的很高要求。
近几年,气象服务密度从只预报整个宜宾市天气情况,到目前的每个区县天气情况甚至降雨雨量等细节的预报和报道,这对气象人来说确实很有难度,但有需求就应当尽量满足,宜宾气象人将降雨、大风等天气预报做到尽量准确,甚至精确到了时间节点以及雨量大小、风级大小等的预测。
据了解,目前宜宾面向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分为3-10天中短期预报、24小时-72小时短期预报、短临预报,通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正,已能做到较为精准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短临天气预报。
目前,宜宾市民可以通过短信订阅、微信关注“宜宾气象”、登录“宜宾气象局”官方网站等方式,获取了解天气预报情况。也可以通过拨打宜宾气象站电话0831-3553264,对自己想了解的气象问题进行咨询。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报记者)5月21日,市决策咨询委召开专题学习会,集中传达学习贯彻省、市两会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