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河山”坊 从历史的硝烟中走来
“百二河山”石牌坊位于宜宾市翠屏区东门街,即现匡时街,左与东顺城街,右与上交通街交邻。此街建于明代,“百二河山”石牌坊也建于明代,现为宜宾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坐东向西,临近岷江(旧时又名“府河”),在明代外水城与内城之间,为石质仿木结构,造型古朴。
据清代嘉庆《宜宾县志》记载:“百二河山”石坊建于明崇祯戊寅年(1638年),坊高7.2米,宽7.62米,平顶,四柱三间,庑殿顶,明间高,次间低,通面阔8.2米,檐下出三跳斗拱六铺作,第一层为一大坐斗,以上逐层递增,其中明间四朵,次间两朵,西面牌坊坊额刻有“百二河山”四字。传为明代人尹申所立。
尹伸,宜宾人,明代万历戊戌(1598年)进士,历任知府、提学史,贵州参政参军,河南左布政使,太常寺卿,工诗文、善书法,著有《自偏堂集》《东游草》等。
“百二”一词据《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对百二一词的解释,历代文人说法不一,归拢来大体有以下三种。一种解释是百分之二的意思,这个解释出自南朝宋裴马因《史记集解》:“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二种解释为“百之二倍”。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诸侯持百万,秦地险固一倍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盖言倍也,言秦兵当二百万也”;三种解释为:“河山险固之地”,历史上作这种解释的记载较多。其寓意为:“戎城有二万雄师就可借古城防御工事,抵挡百万敌军”。
曾有三坊镇江
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宜宾同时兴建了“百二河山坊”“江城锁钥”“双龙飞控”三道石牌坊,其中三坊又都是坐落于宜宾城墙外沿江一线。这三座石坊是四川关于明代末年关于战争的珍贵文物,全国罕见。
石坊的兴建年代,正值明代末年农民起义席卷全国之际,张献忠带领的部队曾多次攻入四川。在此大兵压境之际,叙州府的官吏们在沿江一线修建石坊,在合江门建了“双龙飞控”、在北门江边建“江城锁钥”,这些带军事色彩之词,绝非附庸风雅粉饰太平,而是借此宣扬宜宾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以安抚民心鼓舞士气。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仅有“百二河山”石牌坊保存下来。
“百二河山”牌坊距今已有382年的历史,见证了明末的一段存封战争往事,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宜宾地方政权树立牌坊安抚民心,鼓舞士气的一段往事,明代末年的冷兵器时代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百二河山坊”仍傲然屹立。今天看见牌坊,仍可感受金戈铁马、大军压境欲摧城的意境。
“百二河山”石牌坊被宜宾市政府2002年公布为宜宾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坊下的外水城
清代时期,有市民逐渐在牌坊附近建有房屋,住有居民若干,牌坊被民房围在其中,平时仅见坊顶部分建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改造沿江路风貌,拆除民房危房,恢复了明代石牌坊原有气势。
此街位置险要,清代又建有外水城,指的是宜宾城东门外“百二河山”石牌坊下那座小城,水城是古代滨水的城邑。宜宾水东门利用岷江天险和对面的白塔山隔海相望,负山控水,形势险要,是明清时期宜宾重要的军事要塞。又因古代市民要在岷江取水作为饮用,此处又为取水通道。为防止敌人骚扰,故于城墙下又修了一段城墙垛口延自河边,水城有城门洞一个,有专人管理。
水城门额上刻“固圉”二字(“圉”读yǘ,边疆之意,“固圉”二字源出自《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亦聊以固吾圉也”,即固守我边疆)。“固圉”石城门是宜宾市目前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水城城门洞。
坊下原有石阶直通岷江边上,谓外水城,城郭环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扩建时,发现清代环保石质残碑一块,残碑刻有当年宜宾县令告示:“东水门,禁倒垃圾……”此为称此门为“水东门”的由来。现立于“固圉”城门下,供市民参观。又因滨江路建设和水东门改造,石阶止于滨江路。
相关链接
古代牌坊建筑按建造意图来说,可具体地划分为六类牌坊:一是庙宇坊,如翠屏区真武山南天门牌坊;二是功德牌坊,为某人如宜宾周爻坊 ;三是百岁坊(也称百寿坊)如翠屏区赵场镇百岁坊,和其它类型比较起来,这类数量要少得多;四是节孝坊,如翠屏区赵场街道牌坊;五是标志坊,如头天门坊 ;六是陵墓坊。
新闻推荐
□刘婧今年“五一”,是全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第一个小长假。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