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外国学者在李庄

宜宾日报 2020-04-01 00:53 大字

□蒋德均

1940年秋,一个落木萧萧、江水茫茫的季节,一个五谷成熟、农事收获的季节,距宜宾中心城区约20公里长江上游南岸的千年古镇李庄,迎来了一大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分别是来自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社会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以及中国营造学社等教育科研学术单位的学者和学子。为躲避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他们已经辗转多地甚至国外、颠沛流离数千里,饱受战争之苦难、流离之艰辛、离别之伤痛。在李庄,一个据说连军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他们终于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继续他们不倦的研求,直至1946年秋陆续离开李庄。随同这些高校和研究院所来到李庄的还有一批外国学者,他们或工作于李庄,或访学于李庄,或访问于李庄,有的还终老埋骨于李庄。这些外国学者、友好人士值得我们永久缅怀和纪念。

李庄,尽管地处偏僻,又处于战争状态,但李庄却从未隔断中国学术界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那时,随同济大学迁到李庄的外籍教师,除了波兰籍犹太人魏特外,还有德国人史图博、鲍克兰、史梯瓦特,美国人陈一荻以及印度交流学者狄克锡、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和博物馆学家捷因、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费慰梅,美国医学专家里欧·埃洛瑟教授等。德国人魏特教授,孤身一人,任教于同济大学,最后埋骨李庄,葬在李庄天景山上。

下面,我们对抗战时期在李庄工作生活或访问访学的外国学者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生理学与人类学兼备的史图博任教同济大学:史图博(Dr.H.Stubel),德国生理学家,耶拿大学教授。1924年应聘上海同济大学,任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馆主任。他热爱中国文化,甚至将籍贯改为:中华民国江苏省宝山县。二战期间,他在中国报纸上公开发表谴责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言论,被纳粹政府禁止回国。1937年,他已52岁,但仍随同济西迁。上海德国医学院负责人欧特来信,欲高薪聘请他留上海教书,遭到婉拒。他欣赏中国士大夫“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人生态度,上海虽有先进的医学设备,有那个时代人所羡慕的生活条件,但他认为那只是富人的俱乐部。选择追随同济来到李庄的史图博教授住在下麦坝教授新村,每天到禹王宫理学院上课要走40分钟左右的路程。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步行到学校上课。

史图博先生居家喜穿长袍,着布鞋,业余练汉字,学中文。对过往的李庄民众老远就用方言打招呼。久而久之,李庄人对这位仙风道骨的老外不觉生疏,反有一种乡情和亲近。1945年6月19日,他六十大寿,同济校长徐诵明前往寓所祝贺,并代表全体师生送他一幅书有 “高山仰止”四字的中国画。

交流学者狄克锡在李庄染病遇险:1943年11月初,“史语所”接到教育部电告,印度交换来华的研究生将来李庄作访问学者,现已到渝,要求“该生食住问题及导师课程指导,以先事准备并予以各种便利为要。”1944年春天,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安排,狄克锡到了李庄。语言组周法高自修梵文,“史语所”安排他与狄克锡结成对子,过语言关互教互学。7月初,狄克锡突染伤寒,这在当时是致命的病。两年前,李济的大女儿李凤徵就为之丧命。所以,“史语所”上下对这位来自印度的研究生的疾病不免恐慌。幸而求助山下的同济医学院,经过救治,三周以后,狄克锡的病情才逐渐好转。29日,傅斯年向外交部吴俊升汇报病情,还致函教育部长陈立夫,报告狄克锡康复的佳音。狄克锡是第一个来李庄的外国访问学者。相信板栗坳的山野生活和那场险些夺命的伤寒,必然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记。

中国科技史洋专家李约瑟访问李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一直有计划撰写“一本过去西洋文献中旷古未见的关于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和医药的历史专书”。为了在中国收集史料,拜访专业学者,探讨相关问题。1943年6月初,李约瑟在助手、生物化学家黄兴宗教授的陪同下,以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的名义访问李庄。他首先拜会了多年前在比利时相识的朋友童第周博士。令他惊讶的是,童教授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所做的研究,李约瑟在日记中写道:“英国科学访华使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科研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与地球另一端的权威霍尔特弗莱德博士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 其后又在校方的安排下,为同济大学师生用德语作了几场专题科学演讲报告。

李庄之行,让李约瑟收获颇丰。1944年2月5日李约瑟写信给傅斯年,希望与“史语所”进一步加强联系,尤其希望能有一些科技史合作的研究课题,他还代胚胎学家Dr·Walter Landauer询求有关中国古老人工孵蛋的历史资料。

“中国通”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访问李庄: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费慰梅夫妇,长期关注迁至李庄的朋友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等,并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1945年9月,费慰梅还在梁思成的陪同下到过李庄。他们坐一架美军C-47运输机到宜宾,再转乘小汽船下行来到李庄上坝的营造学社宿舍。费慰梅见到了躺在床上的老友林徽因,彻夜长谈,彼此诉说离别多年后发生的故事和思念之情。费慰梅惊叹林徽因所处的环境:“李庄缺乏甚至最起码的生活设施是惊人的。它和外界的唯一联系是河船。没有电话,没有电,没有无线电,没有车子或役畜,甚至从江边通往山里的小径也只是仅容两人通过的梯级稻田里的踏脚石,怪不得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农村,居民们是如此落后、迷信、贫穷和疾病缠身。”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了招待客人,将家里养的蛋鸡都杀了来款待老友。

博物馆专家捷因访问李庄:1945年9月,李庄张家祠的李济家还接待过一位英国贵宾——英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Jayne。他来考察战争状态下的中国博物馆事业,看看存藏在中央博物院的文物,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在李庄,还与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共度了一个愉快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9月22日,Jayne还爬上高石梯,参观板栗坳的“史语所”,董作宾用水酒热情地款待了他,并与董作宾等中国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中国学者的热忱与坚韧让捷因一生难忘。

这些外籍学者的到来与坚守,同样为李庄的文化抗战做出了贡献,书写了特别的篇章,积淀了特殊的文化。它表明,偏居川南一隅以及纷飞的战火没能阻绝李庄同世界学术界保持活跃的交流与互动。站在学术前沿,一批学者取得了国际学术界瞩目的具有奠基性、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因此,我们在梳理、整理、研究李庄厚重的抗战文化的时候,绝不能将李庄孤立于整个中国学术界和世界学术界之外。恰恰相反,正是这种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同步的开放状态,使得籍籍无名的李庄成为抗战时期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四大文化中心,即使是国际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便可以及时迅速地递达。

新闻推荐

翠屏区师培中心 召开2020年春期开学工作会

本报讯(陈楠)3月31日,翠屏区师培中心召开2020年春期开学工作会,对全体教研员提出新要求,安排部署本期工作。会议结合新时代对...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