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 宣告灭绝 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自2003年以来再没出现过

新安晚报 2020-01-06 09:58 大字

1984年在葛洲坝下发现的一尾死亡白鲟。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长江白鲟灭绝,这意味着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不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发布评估结果。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长江白鲟

这篇名为《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灭绝:保护濒危动物的经验教训》的论文预校样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在论文中称,估计2005~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危起伟告诉记者。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开展评估

上述论文经媒体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白鲟灭绝”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接近5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作出了回应,该组织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

在文章末尾,该组织表示:“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白鲟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让生者更好地生,或为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道理。”危起伟说。

□链接长江白鲟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另名为中国剑鱼,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青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色。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追问近几十年白鲟生存状况怎么样?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它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

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看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

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

它们的祖先早在上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但与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在生态链顶端的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条,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CITES(1997)附录Ⅱ(即CITES附录)加以保护。

最后一次和白鲟联系的情况如何?

2002年12月11日下午2时左

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

渔民捕到一条白鲟。消息传开后,危

起伟和另一名专家从武汉赶到南京,

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这是一条

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

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

又一次发现活体白鲟。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水科院长江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成功抢救白鲟后,将该白鲟进行声呐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文中称,2003年l月29日21时58分,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

年透露,20064月和2007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

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观点放长江鱼类一条生路

长江白鲟在2005~2010年已经功能性灭绝,最近十几年来都没有发现野生白鲟的活动踪迹了。

这是继白暨豚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又一个坏消息。

“千斤腊子,万斤象。”长江白鲟,又称象鱼,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它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它的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动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大鱼吃小鱼,本是寻常事。许多小鱼以前害怕被万斤鱼白鲟吃掉,现在,长江里的小鱼可以大胆地游来游去了。

这不是偶然的。长江原有175种特有物种。近十几年来,已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且来看一下白鲟的兄弟——白暨豚不幸的衰亡记录。在上世纪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白暨豚的群体,但此后,白暨豚的数量急剧下降,长江中已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20多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头,至1993年为130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到1998年只剩下7头,不久后就宣告绝灭。

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鱼苗发生量急剧下降,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在餐桌上将不能品尝到野生青鱼和草鱼的美味。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绝大多数早已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不足为怪。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目空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务后,这个生物灭绝的时间表大大地提前了,许多我们熟悉的物种急速地消失。

长江里的鱼类资源为何急剧减少?就大者而言,由于作为地球上绝对优势种群的人类对自然事务的蛮横干涉,在生境破坏、过度开发、盲目引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野生物种走向灭绝。此外,由于密集的水电开发,也导致了大量鱼类栖息地遭到破坏和丧失,而水电项目所带来的洄游通道阻断、江水水温降低等连带效果,严重破坏了多种鱼类的生长规律,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虽长,波涛汹涌,一泻万里,但人类不可对它无穷索取。无穷索取,竭泽而渔,它将会提前断子绝孙。“水中老虎”灭绝的消息警告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护长江的生态平衡,保护更多的鱼类资源,这实在是不容忽视的当务之急。

因此,对长江特有鱼类保护区开展抢救性的保护,是避免长江上游鱼类大规模灭绝的可行性替代方案。为了修复严重退化的渔业资源,农业农村部宣布长江禁渔十年,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希望十年禁渔的重大决策得到切实的贯彻,放长江里的鱼类一条生路。十年禁渔,鱼是会懂得感恩的。

综合《新京报》、上观新闻报道

新闻推荐

新年伊始 两所高校为宜宾“双城”助力

△已建成的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本报记者曾朗摄△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全貌。本报记者曾朗摄△西南交...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