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产业奏凯再添飞翼

宜宾晚报 2019-12-25 11:59 大字

昨(24)日,在“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有力推进进程中,同一天,长江首城宜宾迎来两大喜事:宜宾凯翼汽车智慧工厂竣工投产暨新车下线、宜宾与四川时代合作再迈新步伐。

产业奏凯,宜宾再添飞翼。宜宾新能源汽车产业和锂电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是宜宾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也标志着宜宾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迈上又一个新台阶。

近来年,宜宾市上下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紧扣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擦亮传统优势产业金字招牌的同时,新兴战略性产业也得到高质量发展,智能终端、智能轨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并逐步强大。去年,宜宾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

“宜宾智造”迈入海外市场

截至12月初,宜宾市已签约包括朵唯、苏格、中兴、领歌、酷比等品牌企业项目在内的智能终端项目185个、协议总投资50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终端产品体系和产业链体系,产业规模居西部前列、川南首位。

在新兴产业纷纷落地宜宾、迅速成长的同时,“宜宾智造”叩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成为宜宾外贸进出口的重要增长极。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宜宾90户智能终端企业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61.8亿元,同比增长190%,占宜宾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2%,拉动宜宾市外贸增长46%。其中,智能终端产品出口48.2亿元,同比增长140%,进口13.5亿元,同比增长950%。智能终端主要出口产品为手机、手机主板、平板电脑等,其中手机出口32亿元,占比达66.4%。出口市场为香港、美国、巴西、印度等56个国家和地区,对香港、美国、巴西、印度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44.2亿元,占比达91.7%。其中,临港经开区已成为宜宾对外开放高地。

不仅如此,“宜宾智造”也在成为贯彻落实省委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数据显示,1-11月,宜宾与南向开放的17个国家(地区)实现双边贸易总值61.7亿元,同比增长42.3%,占宜宾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2%,其中,出口总值58.5亿元,同比增长46.6%,占宜宾市外贸出口总值的73%;进口总值3.2亿元,占宜宾市外贸进口总值的7%。另外,1-11月,宜宾与“一带一路”沿线的44个国家(地区)实现双边贸易总值28.88亿元,占宜宾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3%。

宜宾“智轨”有望驶向全球

12月5日,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运营线———宜宾市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运营线正式开通。这是我国首创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制式“智轨”走出的商业运营的第一步,也彰显着宜宾轨道交通产业面向全球“开疆拓土”的底气。

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运营线得以在宜宾开通并非一日之功。

轨道交通产业作为高门槛准入行业,产业链极其庞大,几乎涵盖了机械、自动化、智能设备、信息通信、计算机、材料加工、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而这样的产业对于过去的宜宾来说,是一块空白之地。

2018年6月,宜宾市政府、中车株洲所、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公司、五粮液集团公司、四川交职院、中车时代高新投资公司六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在宜宾合作共建集核心技术研发、整车总装、零部件生产、运营维保、综合服务为一体的西部最大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产业基地———四川省(宜宾)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该项目占地1500亩、近期投资30亿元、远期投资100亿元。根据规划,项目将立足宜宾,覆盖全川,辐射西南,最终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2018年底,占地345亩的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如今,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总装车间、检测车间、联合仓库、办公楼、食堂等已全部建成投运,并已具备总装生产能力。预计2020年轨道交通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0亿元,2021年累计实现产值100亿元,2025年累计实现产值300亿元。

智轨,为城市交通出行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宜宾智轨项目的推进示范,不仅将有效提升宜宾的城市形象和交通效率,也将为智轨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为大力推广“宜宾造”智轨电车,宜宾市敢为人先,率先示范应用,全市规划了7条智能轨道快运线路约156公里,呈网状联通整个城市。除12月5日开通运营的T1线外,T2、T4线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2020年将新增完成38公里线路建设。据悉,已有超过130个城市和地区的客户考察智轨产业,目前意向引入智轨项目的国内外城市有33个。

宜宾“材料”助力产业发展

近年来,宜宾市充分发挥丝丽雅集团、天原集团、惊雷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其技术研发优势和关联企业联动优势,壮大本地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集群;另一方面,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注重引入产业龙头项目,同时加大培育本土优势企业力度,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

现在,宜宾已集聚一批PVC高分子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生物基纺织材料、高性能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兴材料产业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宜宾产业结构。新材料产业迸发出新动能的同时,也将助力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新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宜宾将依托现有新材料产业基础与发展资源,重点聚焦传统材料产业升级与新兴材料产业培育,促进新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同时,加快新材料产业领域重点技术创新实验室、产品开发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技术创新团队,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宜宾“双城”提供智力支撑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智力支撑。

2016年,为补齐短板,为宜宾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的重大决策部署。

三年来,宜宾“双城”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学教研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强力推动下,实现了“无中生有、弯道超车、跨越突破”。

宜宾“双城”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一期12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开发,二期6平方公里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已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宜宾学院等18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其中与15所高校签署项目落地协议,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宜宾校区5所大学建成投用。

“双城”围绕全省“5+1”、宜宾“8+2”产业及城市发展繁荣的需求,全力以赴推进高校、产研院与企业、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全市科研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提升,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已落地宜宾,宜宾成为四川推荐的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位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于2019年3月建成开园,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宾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宜宾表面改性与增材制造联合研发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智慧信息系统产业技术研究院、吉林大学宜宾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长江金融研究院、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等8所产研院,以及邓中翰院士工作站、清华启迪控股等科研团队、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和入驻运行,接下来即将入驻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

到2021年,宜宾“双城”将拥有10所以上大学、10万在校大学生,构建以“一座产教融合的国际化知识城市、双城(大学城、科技创新城)、三园(高教园、高职园、大学科技园)、四基地(一带一路国际留学生基地、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载体和支撑的“1234”科教发展新格局,打造新时代四川高等教育区域开放发展新标杆。

新闻推荐

宜宾公开宣判一起黑社会性质案 “黑老大”一审死刑

“黑老大”一审死刑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