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剧,不炫技
□本报记者 李婷,杂技剧,不炫技。
舞台上的青年杂技演员,时而利用支架在空中翻滚,时而几人叠在一起高高站立,踩着巨型圆球行走,偶尔也骑着单轮车飞驰……8月25日晚,舞台剧《东方有竹》在成都惊艳首演。
这台由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宜宾市远方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大型杂技舞台剧《东方有竹》,不但入选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现实主义题材优秀展演,也是获得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原创现实题材的杂技剧。
剧情跨越近40年展现“竹文化”东方神韵
《东方有竹》惊险的杂技动作,引得现场不少观众阵阵欢呼和掌声。
《东方有竹》主要讲述一段跨越近40年的爱情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宜宾蜀南竹海篾匠的儿子常林和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孟竹相识并相恋。常林自小随父母学习竹编、竹刻工艺,与孟竹分手后发奋苦读考上大学,从一位青涩的少年竹匠,变成一位受人尊敬的工艺大师。多年以后,他的内心始终饱含着对孟竹深深的眷恋。
在剧外,总导演董争臻对故乡宜宾也饱含深情和眷恋。他11岁便离开故乡学艺,后来成为国内知名的杂技演员。他回忆,小时候宜宾街上人群熙来攘往,小贩们沿街叫卖竹斗笠、竹编、竹烟袋等各种手工艺品。于是他把这些富有年代特征的竹元素融入这部剧中,以增添剧目的时代纵深感。
据宜宾市远方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文松介绍,《东方有竹》虽然分为邂逅、恋曲、情劫、夙愿、重逢等章节,看似是两个人的小故事,却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宜宾蜀南竹海这片美丽乡村的美好蜕变,是中国农村新貌的生动一景。
技巧碰撞故事让杂技拥抱更多年轻人
四川编剧安庆云慕名观看完《东方有竹》说:“导演把‘技’顺畅地转化为‘艺’,融入魔术、舞蹈、戏曲、民歌等形式,剧情拿捏恰到好处。”
将传统杂技赋予故事之魂,提升其艺术品质,一直是董争臻的追求。董争臻曾是中国杂技春晚总导演,执导过杂技剧《在月亮的那一边》《战上海》《渡江侦察记》等,其中《渡江侦察记》的直播片段在网络上点击突破百万。在他来看,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杂技,在面对如今百花齐放的演艺市场时,需要理念上的革新,许多高难度动作也并非“一成不变”。杂技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追求技巧上的“新难奇美绝”,更需要融入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去,创造性地根据剧情生产更多的新内容,这样才会有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传统文化。
因此在《东方有竹》中,他拒绝为了炫技而炫技,而是将杂技中的车技自然地融入赶集的场景中,用柔术把生机勃勃的竹笋描绘得惟妙惟肖。最令观众难忘的,是“一帘幽梦”场景,舞台上散发着幽幽光芒的帘子,美轮美奂的舞蹈、空中高难度技艺表演,让人屏息敛声,从侧面刻画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眷恋之情。“用杂技融合剧情,并不是生硬地换身衣服演同样的杂技动作,而是接地气的剧情与原创性的杂技动作相辅相成,只有这样,传统杂技才能在现代戏剧形式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拥抱更多年轻的观众。”董争臻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明斌陈涛)8月27日晚,翠屏区西郊街道第二期党员夜校在街道会议室如期开讲。学习会以“夯实五项基本功、提升服务执...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