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61秒预警宜宾长宁6.0级地震的背后 本报专访“与死神赛跑”的达州人王暾

达州晚报 2019-06-20 10:55 大字

●汶川地震后,毅然回国“转行”研发地震预警系统。●最主要的困难是将地震预警系统推广到社会,建立群众信任度。●达州也在地震预警系统覆盖范围内。毕竟是我的家乡,那肯定是要照顾好的。●人物名片:王暾,四川达州人,毕业于大竹中学,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后在奥地利攻读博士后。回国后,建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带领团队研发出ICL地震预警系统。2011年4月25日,实现了中国地震预警零的突破。2013年2月19日,王暾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药山镇发生的4.9级地震。王暾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在6年时间内无一次误报和漏报,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继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并且在预警时间、准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遥遥领先,堪称世界之最。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王暾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提前向多地民众发出预警,这项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让他一下子火遍了全国,成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并被媒体称为“与死神赛跑的人”。

昨日上午,记者多次致电王暾,电话那头频频传来“你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的忙音,一番周折之后,记者才终于联系上了他。接听了记者的电话后,他决定挤出时间把专题采访约在了下午2点。

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位从达州走出去的科学家,把自己深深的家国情怀、坚韧的川人精神、浓浓的家乡情结向记者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听说你就回国着手研发地震预警系统,是什么信念支持着你做这件事的?

王暾:2008年汶川地震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看到祖国受创让我觉得无比心痛,在那一刻我决定回国专心做地震预警科研项目。我从之前的低温专业,到理论力学,再到后来在美国学理论物理……我的专业看起来都在改变,但根源是不变的,就是我想做一些科学研究和创新,想做对社会和国家有价值的事情,这是我从小就有的信念。四川人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坚韧性格,也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川人精神”,这一直在激励着我。

记者:2010年完成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后,为何把仪器部署在汶川余震区进行试验?

王暾:地震预警系统需要进行技术实验,这是必然的。安装在地震区是为了更好的检测地震波,只有实地勘测后才能确定这项技术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在实验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你们是如何攻克解决的?

王暾: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经济方面、技术方面……实在太多了。虽然技术上的难题我们也遇到了很多,但都能通过不断钻研从而层层解决。其实最主要的困难还是将这个系统推广到社会,建立群众信任度。

2011年,我们带着这套系统去云南的一所学校安装,但是校方拒绝了,因为他们不能确定这套系统是否能够准确预警,一旦出现误报、漏报,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能够建立信任度,我们团队走遍全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信任度和地震预警网。

记者:地震预警打的是时间差,这个主要是怎样表现的?

王暾:太过专业的你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地震波与电波的传播速度的比拼。地震波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延伸,而电波的传播速度能达到每秒几十公里,一旦接收到地震波,电波将会快于地震波的速度传输回地震信号,一般会快十秒到几十秒,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为震区人民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记者:你们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是否受到过古人张衡制作的地震仪的原理启示?

王暾:实不相瞒,这个还真没有。其实,早在七八年前,我就提出过张衡制作的地震仪是不能起到准确预测地震的作用,没有这个原理。当时,还有人说我质疑张衡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胡说一通。结果,现在关于张衡地震仪相关的知识已经被教材取消了。科学是发展的,可以说大家当年都被书本上的内容欺骗了。

记者:目前全国哪些省份在地震预警系统覆盖范围内?你的家乡达州是否也在覆盖范围内?

王暾:目前全国31个省份都安装有地震预警系统,还没有达到全覆盖,还需要后期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地震预警网已覆盖全国220万平方公里,地震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0%。达州当然也在覆盖范围内,毕竟是我的家乡,那肯定是要照顾好的。

记者:达州市民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提前了解地震来袭?

王暾:达州是块风水宝地,没有在地震带上。如果想要知道地震来袭,只需在手机应用商店里搜索“地震预警”APP自行下载即可。

记者: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何不同?

王暾:地震预警是对正在发生的地震进行警报通知,而地震预报是对还没有发生的事进行一个预测。目前想要实现地震预报还很难,至今没有技术可以准确的提前预测哪里会发生地震。

记者:你去年回大竹中学举办了一场题为《科技守护生命,知识回报祖国》的讲座,近期是否有回老家的打算?

王暾:有这个打算,计划今年9月份,我将会在家乡的一所中学开讲座,具体到哪所学校暂时还没考虑好。

记者:这次宜宾地震多地成功预警,致使你一夜“火遍全国”,成为了“网红”,这对你目前的科研和生活是否带来了影响?

王暾:对我自己来说其实没什么影响,就是最近这两天接到了数不清的采访邀请,忙得电话接都接不过来,手机电量也有点不够用。再说了,我没有生活。我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搞科研上面,早已习惯忙碌,作为科研人员确实没有生活可言。

但是,变成所谓的“网红”我是真的丝毫不感兴趣,我这个人“火不火”我不在乎。不过作为达州人,也算是给家乡带来了骄傲和自豪感吧。而且地震预警系统现在被全国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也能够帮助到更多人。在危情发生的那一刻,短短的十几秒钟,就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记者:下一步,您的科研方向是什么?

王暾:接下来,我们团队准备着手多灾种预警和地震预报的研发。地震预报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未能被突破,这是一个艰难的目标,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继续奋斗。

我希望,我的祖国能够成为地震预报领域的领先者。

□本报记者 张海涵 汤艳燕

新闻推荐

科普一下:地震预警技术

本报讯(记者吴桐)宜宾长宁6.0级地震发生之后,乐山中心城区的不少地方都提前发出了地震预警,并通过电视、大喇叭播放倒计...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