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话龙华古镇

宜宾日报 2019-05-29 01:19 大字

□梁 芳

蜘蛛在窗棂上审视了很久,然后搭出了一条线,银丝在飞檐与窗棂上晃动,蜘蛛开始绣网,绣得很慢,存封历史,它不舍。

其实很慢的,还有那条古镇脚下的龙溪河,它不急着赶时间,总是把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迂回、打漩、掀浪,舒缓、铺垫、延伸,有生命的溪水不急着去大海,它是个智者。宜宾诗人说,大海是水的万人坑。

更慢的,是那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它拒绝了石匠的铁錾,它说,不愿意变成铁石心肠,只有人的脚印,才能唤醒生命,它愿意等。收录每一双脚印,就是与人每一次对话,尽管这种交谈延续了千年,青石板依然乐此不彼,直至把它变得凹凸、圆润,石缝间带露的小草来来去去,这是有生命的青石板。它比滴水穿石幸运,一滴水的故事不足以成就一段历史。它能,脚印是积淀的灵魂,而青石板是一本史册。

古镇慢慢活着,活得很顽强,青瓦,褐木,支撑了千年。青石板把百余栋民居勾勒得非常巧妙,它们依偎着,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见证着一代一代的故事。有人说,这个古镇是活的。活着的古镇,是因为这里主人的守候。

向剪子手艺还是那么精湛,到这里,他也说不清是第几代了。剪头,是向家传承的手艺,而剃头是他们的独门绝技,一把剃头刀,刀口必须自己磨。龙华的老者喜欢剃头,没有了头发,清净。裹上白布帕子(头巾),露出像月亮一样的头顶,叼着旱烟杆,背着背筐,这就是龙华老者的形象。出生满月的婴儿有剃胎毛的习俗,龙华婴儿剃胎毛都来找向剪子,于是,向剪子剃头店常常定格着这样的画面,晨曦罩着发黄的柏木背靠椅,椅子可以螺旋升降和放下躺着,这是爷爷传下来的宝贝。母亲怀抱婴儿,婴儿吸吮奶头,向剪子翘着兰花指,剃刀滑过娇嫩的头皮,一切都静得出奇。知名画家陈先生曾为这个画面惊喜不已,特画了一幅龙华古镇剃头图。向剪子没有划破过一个婴儿的头皮,信任,让他必须做到毫无差池,其实他划破过多次头皮,是在他父亲的头上。

王茶馆的茶还是一元钱一碗。多年不变,不变的还有那十几张老方桌,柏木的,没有上漆,已成褐黄色,与它相配的是条形木板凳,一条可以坐上两人。喝茶的大都是龙华老者。赶集一聚,互相点上旱烟,吧上几口,谈论着肉价、还有昨晚一知半解的新闻。王茶馆提着茶壶,穿梭在烟雾中,添茶。

吴豆花已经是80岁的老奶奶,硬朗,豆花饭也卖了多年,门前的石磨没有停止过转动,7点钟,石磨里的豆浆也变成了大铁锅里的豆花,白嫩嫩的,淡黄色的膏水浸泡着,飘着豆香和胆水的味道。打上一个自家做的豆瓣酱碟,放上葱花和肉沫子。来吃饭的,都是老街坊和赶集的老熟人。简单点,一碗豆花,米饭自己盛,不算钱,管饱。不过,他们隔三差五的也打个牙祭,要上一盘卤肉,或者一份小炒。吴豆花生意好,没有富起来,却很开心。

李奶奶眼瞎多年了,住在古镇溪水边的吊脚楼上。每天清晨,她都要在吊脚楼的阳台上,躺在竹片摇椅里,神情宁静安详,面带微笑,孩子们在溪水里嬉闹,小鸟在呼应传唱,街上,翻卷着赶集人闹嚷声,难道这就是天籁之音?

古镇的人就这样慢慢走着,系着蓝布围腰,裹着白布帕子,与青石板对话,与古民居对话。

窗棂上的蜘蛛,网,破了又绣,绣了又破,绣着绣着,古镇成了一张原汁原味的网。

新闻推荐

宜宾市与同济大学 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方守恩刘中伯谢贤荣出席 伍江主持

方守恩刘中伯谢贤荣出席 伍江主持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