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资源 延续种群 长江流域共抓生态大保护
□本报记者 邓烨
昨(21)日上午,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10万余尾长江鲟放流长江。距离上次8.5余万尾长江鲟从宜宾市长江公园放流入江,正好一年。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新一轮的活动将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起到哪些作用?
放流的长江鲟生存状态良好
“去年《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了8.5余万尾不同规格的长江鲟,从监测结果上看,无论是在洪水期还是枯水期,都能看出它们已适应长江的生态环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说,这些长江鲟主要分布在向家坝水电站以下的金沙江流域到长江江安段范围内,而幼鱼分布的范围要比成鱼广,在长江宜宾段以下到重庆福临段都有监测到。并且放流的长江鲟亲鱼、幼鱼,从被回捕、误捕以及巡护队反馈到的信息显示,健康状况都比较好,90%左右的鱼都有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说明放流的长江鲟在野外生存状态良好。
“长江鲟从2000年后停止了自然产卵活动,意味着在野外无法自己繁殖、生存,此次大规模的放流就是恢复资源,补充群体数量,希望它们能够在自然界互相识别对方,找到合适的产卵场,实现种群的延续,最终实现种群的重建。”杜浩说,围绕着去年、今年放流的亲鱼,都进行了系列测试,目前还没有检测到长江鲟的自然繁殖,但是已检测到其他很多鱼类的繁殖场所。通过下一步改善亲鱼的放流计划,能让它们更好地在野外发育成熟,实现自然交配产卵。
在杜浩看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00多种鱼类,其中白鲟、长江鲟是旗舰物种,目前白鲟已经消失了15年左右,长江鲟的状况也不佳,人类活动的影响对鱼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比较好的情况是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整个保护区都要实现全面禁渔,减少人为损伤。同时,通过这几年的加强管理,鱼类的生存环境开始好转。
共同推动长江生态大保护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把长江流域列为全球35个最重要的生态区,长江生态在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的长江也是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带,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冲突比较大。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遵循。这个‘共’字很关键,需要政府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抓大保护;需要长江流域涉及的上中下游城市共抓大保护;需要企业、社会组织、民众一起参与进来,才能保护好长江的水生态。” 任文伟说,希望通过推动长江保护,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点。举办这次活动,就是希望联动部门,抓好大保护,同时通过在沿江城市举办分场活动,呼吁公众关注长江生态大保护。
“有一种说法,‘长江病了,病得不轻,到了无鱼环节’,其实这就说明生态里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鱼的多少,水生生物是串联流域的一个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拿宜宾举例,历史上中华鲟在这一带产卵繁殖,然后游到海洋里去,十四五年后还要回来,整个物质交换实现了循环。
“这些年,一些鱼类受到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干扰,鱼类不仅在减少,有些还在灭绝,所以农业农村部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等位置全面禁渔,渔民也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是社会对于保护和修复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赵依民表示,通过宣传,就是要告诉大家,什么是保护、什么是修复,为什么要保护和修复,用什么样的技术?
赵依民说,保护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丧失了环境,不可能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要保护好环境。保护长江生态需要竭力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共同的、系统的保护。今年的活动从长江头宜宾到长江尾上海,大约有近20场宣传,有专家学者、有执法人员,就是要提高社会认识,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当中。
新闻推荐
晚报讯昨(20)日,翠屏区民政局门口,一大早就排上长队,在这个谐音为“我爱你”的日子里,情侣们都想趁这个好日子办结婚证,希望百年...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